电子病历研究文献调查统计分析
1 调查概述
1.1 基本概念
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对二者的研究虽然有区别,但整体上是一致的。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对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概念给予了明确界定。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第三条规定: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第三条规定: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既包括应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
1.2 问题由来
自2010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三个与电子病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使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得到了明确,更加有利于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更好地发挥了电子病历在医疗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促进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电子病历系统从纯学术研究进入了实际推广运用。
1.3 数据来源
为了解电子病历系统做为医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现状,本文章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为数据来源,篇名为检索项,首先制定检索式“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2001年—2013年227篇相关文献。再制定检索式“电子病历”并且“档案”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2005年—2013年44篇相关文献。本文对上述271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电子病历及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趋势、特点与存在不足。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析
从电子病历文献数量看,2005年—2015年间,以«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颁布的2010年为界,该领域前后各有一次研究高峰出现,即2008年6篇文献和2011年的11篇文献。2005年—2008年为研究的起步与上升阶段,起步时起伏不大,尚有空白年度;上升时幅度较大,超过了前面数年文献的总合。2009年—2010年为研究的回调阶段,回调幅度不大,只略微低于第一次高峰值。2011年—2013年为研究的高潮时期,该阶段的变化曲线与第一次高峰值年及随后回调阶段的变化曲线有相似之处,只是文献数量高于前次。该领域的研究两次高峰均出现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颁布前后,这与政府部门相关规范出台,从而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对社会实践产生影响有直接关系。
从电子病历系统文献数量看,2001年—2013年间,经历了三个台阶。2001年至2004年为第一台阶,这一时期是该研究的起始阶段,初期平缓,后期增长速度加快,文献数量均在10篇以内。2005年至2010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该研究的中期,同样是初期平缓,后期快速增长,文献数量除个别年度外,多接近20篇;2011年至2013年为第三阶段,整个情况亦是平缓,文献数量在35篇上下。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三个与电子病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颁布的2010年正好处于第二台阶到第三台阶的过渡阶段。应该说,第三台阶的形成,与政府部门三个相关规范出台进而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并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有直接关系。
两者比较面言,电子病历研究晚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而且规模上也小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但起伏曲线较为相似。
2.2 文献学科分布
从电子病历文献学科分布看,涉及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档案及博物馆、自动化技术、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5个不同学科。具体分布情况是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33篇,占75%;档案及博物馆11篇,占25%;自动化技术10篇,占22.73%;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2篇,占4.55%;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篇,占2.27%。由于该领域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医药卫生与档案学,故文献的学科归属上有交叉与重叠,重叠率高达近30%。这表明文献研究内容存在高度跨学科融合性。
从电子病历系统文献学科分布看,涉及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药学等15个不同学科。具体分布情况是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152 篇,占66.96%;自动化技术83篇,占36.56%;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54篇,占23.79%;互联网技术、临床医学各4篇,各占1.76%;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药学各3篇,各占1.32%;特种医学、军事医学与卫生各2篇,各占0.88%;军事医学与卫生、生物医学工程、眼科与耳鼻咽喉科、中医学、档案及博物馆、管理学、电信技术各1篇,各占0.44%。由于该领域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医药卫生与档案学,故文献的学学科归属上有近40%交叉与重叠。这表明文献研究内容存在高度跨学科融合性。
比较而言,电子病历研究涉及的学科远少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除主要学科集中在医疗卫生专业外,电子病历研究偏重于档案学,而电子病历系统更多的偏重于信息技术专业。
2.3 研究层次分布
从电子病历文献的研究层次看,自然科学类33篇,占75%;其中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13篇,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13篇、行业技术指导7篇。社会科学类11篇,占25%;其中学术性较强的基础研究6篇,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指导4篇、行业指导1篇。总体上看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学(33篇)和应用性研究(25篇)。
从电子病历系统文献的研究层次看,自然科学类179篇,占78.85%;其中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4篇,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100篇、行业技术指导52篇、专业实用技术3篇。社会科学类2篇,占0.88%;学术性较强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性较强的行业指导各1篇。高等教育1篇,占0.44%。总体上看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学(179篇)和应用性研究(156篇)。这与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技术性质的非常密切的关联。
比较而言,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均偏重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2.4 基金资助分析
电子病历研究没有得到任何基金项目的支持。
从电子病历系统文献得到基金资助的情况看,227篇文献中,得到各级种类基金支持的9项共20篇,占全部文献的8.81%。具体情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篇,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5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篇,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篇,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1篇,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篇,广西科学基金1篇,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1篇。国家资助项目2个,文献7篇;地方资助项目7项,文献13篇。电子病历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得到解决了国家与地方的普遍重视。从资助项目文献的发表时间看,2005年到2010年每年2篇左右,这个时期正好处在研究的第二台阶。表明电子病历系统规范出台有着很强的研究基础,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到2013年间,文献数量略有减少,与研究转入推广应用有关。
相比之下,电子病历研究的层次较电子病历系统研究要低许多,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略逊一些。
2.5 文献作者分布
从电子病历作者分布看,44篇文献涉及作者超过了55人,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4人,占全部作者的7.25%;发表文献15篇次,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体情况是:李少玲5篇,陈巧玲4篇,罗秀梅4篇,龙国清2篇。其他作者或者独立发表1篇文献,或是与其他作者合作发表1篇文献。44篇文献中有11篇为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为25%。总体上核心作者数量较少,合作率比较高。
从电子病历系统作者分布看,227篇文献涉及作者超过了300人,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40多人,占全部作者的13.33%;发表文献127篇,超过文献总数的半数,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体情况是:唐晓东11篇,罗娟10篇,陈薇薇、夏洪斌各7篇,肖强6篇,吴伟斌、李小华各5篇,胡倩4篇,李顺飞、黄家驹、关晓峰、于敏、杨霜英、蒯颢、蒲卫、陈联忠各3篇,王欣萍、张云华、宋守君、郭雪清、侯凯文、王继伟、中岛裕生、杨柳、薛万国、字天文、张文博、高田彰、田中亨治、赵升阳、庄严、铃木斋王、郭锦秋、陈联忠、赵振华、王炯、于立新、孙新、李腊梅、马起龙各2篇。其他作者或者独立发表1篇文献,或是与其他作者合作发表1篇文献。227篇文献中有近60篇为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近1/4。总体上核心作者数量较少,合作率比较高。
相比较而言,电子病历研究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都具有高合作率和缺少核心作者的特点。特别是高合作率是这两项研究最为突出的特点。
2.6 文献机构分布
从电子病历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署明单位的41篇文献共涉及机构26个,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单位3个,占11.54%;发表文献16篇,上全部文献的36.36%,是当之无愧的核心研究机构。这3个单位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1篇,郑州大学3篇,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 篇。在26 个单位中,各级医院22 个,占84.62%,发表文献35 篇,占79.55%;大学3个,占11.54%,发表文献5篇,占11.36%;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个,占3.85%,发表文献1篇,占2.27%。医院做为电子病历的产生者与主要使用者,成为这一领域的文献主要产生者是合乎情理的,也与文献学科分布医药卫生与医学为主,文献的研究层次应用性研究占优相吻合。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发表的文献稀少,从一个方面表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专业和专门档案的关注度不够高,主要精力多集中于文书档案的管理上。高校虽然有一定数量与此相关的文献发表,但多数来自综合性大学的信息管理学院(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3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篇)来自医学专业院校的只有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1篇。说明医学专业院校对涉及未来医务工作者必备技能的关注还远远不如理论知识的传授。
从电子病历系统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署明单位的201篇文献共涉及机构276个,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单位超过40 个,占14.49%;发表文献110 篇,上全部文献的54.72%。这40个单位是: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12篇,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7篇,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篇,解放军总医院、广州依思软件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解放军第174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各3篇,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麦迪森科技网络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日本非营利活动组织MedXML 委员会、广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日本熊本大学、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暨南大学、日本宫崎医科大学附属病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厦门市智业软件有限公司、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西安医学院、解放军251医院、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市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福州总医院、日本熊本大学附属医院、中南民族大学、河北大学各2篇。在40个单位中,各级医院21个,占52.5%;发表文献68篇,占61.82%。其中解放军医院10个,占25%,发表文献42篇,占38.18%,是这一研究的核心机构;大学12个,占30%,发表文献26篇,占23.64%;其他单位7个,占17.5%,发表文献16篇,占14.55%。医院做为电子病历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成为这一领域的文献主要产生者合乎情理,也与文献的研究层次应用性研究占优相吻合。高校文献发表数量居次席,其中综合性大学4所,发表文献8篇;理工类大学5所,发表文献12篇;医学院校3所,发表文献6篇。理工科及综合性大学信息类院系占多与研究内容的技术性关系密切。
相比较之下,电子病历研究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核心机构是医疗卫生机构。其次是大学和其他单位,相对比较差的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甚至于没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文献出现。
2.7 文献来源分析
从电子病历文献来源看,44篇文献分布在28种期刊上,刊均只有1.57篇。医药卫生专业期刊13种载文19篇,占文献总量的43.18%;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医药卫生专业期刊有5种共载文11篇,占文献总量的25%。档案学专业期刊7种载文14篇,占文献总量的31.82%;其中发表2 篇以上的档案专业期刊有3 种共载文10 篇,占文献总量的22.73%。档案专业核心期刊4种,共载文8篇,占文献总数的18.18%。其他期刊8种载文11篇,占文献总量的25%;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1种共载文4篇,占文献总量的9.09%。可以看出,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三类期刊上的分布与发表数量虽然有些差异,但大体上比较相近,说明对此问题的关注各学术期刊均有比较高的关注度。医药卫生专业期刊居多,档案学期刊次之,其他期刊最后。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学核心期刊上的成果数量相对比较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内容更偏重于档案专业。
从电子病历系统文献来源看,227篇文献分布在120种期刊上,刊均1.89篇。在2篇以上的40种期刊中,医药卫生专业期刊30种载文134篇,占文献总量的59%。信息技术专业期刊有8种共载文19篇,占文献总量的8.37%。其他期刊2种载文4篇,占文献总量的25%,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1种共载文4篇,占文献总量的1.76%。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核心期刊25种,占期刊数的11%;发表文献47篇,占全部文献的20.1%。文献质量与水平比较高。具体分布是:医疗卫生装备12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4篇,中国医院管理、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药房、现代预防医学、计算机系统应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各2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全科医学、中国计算机用户、医院管理论坛、软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华西医学、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传感器与微系统各1篇。
医药卫生类期刊与信息技术,特别是医药卫生与信息技术类核心期刊上的成果数量相对比较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内容属于医药卫生与信息技术专业。
这两者的可比性不强,不适合进行比较。
2.8 关键词分布
从电子病历关键词词频上分析,44篇文献前40个关键词中,使用频率超过3次的高频词有7个,分别是电子病历档案15篇、电子病历12篇、病历档案5篇、档案管理4篇、对策4篇、医院3篇、电子健康档案3篇。使用频率2次的9个,分别是:档案、安全管理、纸质病历档案、开发利用、病历质量、规范管理、管理信息化、电子、接口。使用频率1次的有:护理、探讨、诊疗模型、数字化、转接、医院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化病案、医院电子病历、优势、归档管理、弊端、区域卫生信息化、风险防范、日本、电子病历档案、交互应用、规范化、登记备份、电子健康记录、双轨制管理、应用、应用与管理、管理措施、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主题明确,涉及问题面宽泛。
从电子病历系统关键词词频上分析,227篇文献前40个关键词中,使用频率均超过了3次,分别是:电子病历139篇、电子病历系统32篇、医院信息系统17篇、XML17篇、新版电子病历10篇、HL710篇、HIS8篇、系统融合7篇、信息系统7篇、临床信息系统6篇、应用6篇、计算机化5篇、中医4篇、医院管理4篇、集成4篇、质量控制4篇、XML技术4篇、临床路径4篇、数字化医院4篇、标准化3篇、WebService3篇、信息化建设3篇、WebService3篇、结构化3篇、模板3篇、知识库3篇、CDA3篇、EMR3篇、效果3篇、系统设计3篇、病案系统3篇、医院信息系统(HIS)3篇、体系结构3篇、PACS3篇、可扩展标记语言3篇、数据库3篇、实施3篇、系统集成3篇、安全性3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3篇。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与质量控制方面。
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相溶与交叉,但由于论文关键词选择时缺少相应的规范,关键词的选择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故关键词高频词的重合率并不高,显得研究内容分散的,主题不突出。
3 结语
我国对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系统的研究虽然开始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其中还有一批高质量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资助的基金项目的成果,为该领域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有关研究多是研究者根据电子病历系统研发与应用实践提出的设计方案或经验总结,虽然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具有比较强的技术指导作用和意义,但理论概括与总结不够。其二,缺乏从医疗机构管理及信息化的整体上来研究电子病历系统。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只围绕电子病历来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改进研究,没有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层面进行研究,没有将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数据整合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其三,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医疗机构管理层参与研究的热情不高。从上述分析可了看到,医务工作者、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是研究的主体,而对病历(包括电子病历)负有管理职责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却极少参与相关研究。
随着电子病历系统及电子病历的全面推开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会加入其中,并根据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实践创造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使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重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一定会将电子病历系统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而进而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