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两大机遇”, 建设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社会变革时代档案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四五十年前,因特网逐步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四五十年后,随着因特网的继续发展、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研发与不断完善, “数据”已被人们广泛熟悉。数据量的增长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以致我们已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当前我国网民数已超过6亿,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表达诉求、查阅资料、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生态———大数据条件下的生活生态。有资料显示,我国将会有5亿以上的人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平台上,远超其他强国。现在大数据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在当前时代,信息资源与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或将引发人们生存观念、思维模式、发展理念、工作形态、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对此,大数据时代第一次把档案工作推到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条件下发展的状态,为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人才开发与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新课题、新挑战。另外,2014年2月,国家教育部拟将600多所地方本科普通高校实行“革命性”转型,即:知识积累型向应用技能型转体,由专业传授类向职业教育类转行,由高校发展型向社会需求型转制。这意味着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应用性、技术性、技能性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生”心所向。这一转型发展,既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产业转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这为档案人才培养带来了利好机遇,为大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变革时代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1 大力开发档案人力资源是社会变革时代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样,需求多元,科技迅猛发展,各个领域的变革使“档案事业正处于一个完全被重新塑造和重新接受的时代” (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语)。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数据掌握在普通民众手里,人人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对自己未来作出理性抉择。大数据对于档案人才管理来说,迎来了一个得以迈上新台阶的大好时机。大力开发档案人力资源,既是我国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档案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新的社会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四个体系”建设成为必然要求
当前,档案部门不断推进“三个体系” (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和电子档案管理等工作。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档案部门要把握这一机遇,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大数据发展格局与要求的档案人才队伍。无论是“三个体系”中的哪一个体系建设,都离不开人才去推动、去推进。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等更需要有档案专业知识与档案专业技能的人才去完成。面对新的社会变革时代,应做好档案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创新。因此,在档案领域,档案人才开发要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三个体系”必然拓展为“四个体系”,即在“三个体系”基础上,要推进档案人才体系建设,从而通过多学科交叉、各领域协作以实现档案人才队伍的壮大。
1.2 “三个问题”必然“温故”要“知新”
不可否认,由于档案意识的淡薄,档案工作的实际社会地位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档案工作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档案人才队伍既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也有“后天不良”的问题。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开发上存在诸多问题。“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将加速转型,科技技能化将继续发展,档案工作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档案事业必然要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职责与档案职业的角色,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你准备好了吗?”“你符合要求吗?”之类的问题是每一名档案人要反思的问题。对此,档案人必须重新回答好三个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该怎样做? 这是社会变革时代档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所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
1.3 “两型人才”成为应有之义
有人简单地认为档案工作无需多大的学问、无需多高的学历、无需多强的技能。其实,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技能性强、前瞻性强的工作。仅对专业技能就有许多高技术性的要求,比如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档案抢救保护技术、缩微摄影复制技术等。档案不仅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献、文化等诸多社会科学,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信息、材料、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档案人,必须有硕士以上学历。可见,档案工作对档案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要求是全面的。大数据时代,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诸如档案服务这类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档案人应把复合型和技能型“两型”方向作为职业取向和努力方向。
2 大力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变革时代档案管理的核心要义
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社会变革浪潮,大力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实施“人才强档”战略,不仅事关档案工作全局,对档案管理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人才意识,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积极应对社会变革给档案人才队伍提出的挑战性课题,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能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档案人才队伍成为档案管理的根本支撑和核心要义。
2.1 档案专业人才要“独立”
档案专业应独立设置在高校,改进课程设置,增强实践环节,设立专业目标,培养独立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档案专业人才。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评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6部入选作品,22个学科分类中没有“档案”学科,仅在“图书情报”学科里存有一篇«数学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文章。这说明档案还没有纳入我国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档案还没有作为独立学科,档案专业人才也还没有真正“独立”。因此,高校要把档案专业建成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完善的课程设置、充实的研究规范、“复合”的专业技能、宽广的就业领域的一级学科,从而让档案专业人才真正“独立”出来。
2.2 档案人才数量要“壮大”
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多和快速发展,档案数量或档案数据(信息)将快速增长。管理浩繁如海的档案,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合格的高素质档案人才也是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目前,就县级档案馆而言,管理档案的人员一般只有1~3人,仅从数量上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情形下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那些沉睡在档案馆、放置在档案密集架上的档案(数据),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要靠档案工作者去挖掘、利用,服务民众与社会,发挥经济社会两个效用。因此,首先要在档案人才队伍数量上有一定“量”的增加,以适应档案工作开展所需。
2.3 档案人才素质要“复合”
需求多元的时代,公共服务势必要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数据尤其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广泛采集、及时更新、宽域共享、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档案人才在“质”上需要复合型。一是专业水准要高。档案工作面临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在档案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数据与大数据档案理论体系、实施标准、运行模式、技术支持等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实践创新。因此,档案人才要有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规律,掌握现代档案管理思路与技术。二是知识面要广。档案工作属于综合性、专业性兼强的工作,需要有许多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方面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以有效应用。
2.4 档案人才结构要“优化”
一是“复合”型人才要成为“主体”。档案数字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深影响和改变着档案及其管理,以民生档案为主体的区域档案馆信息系统,正是符合数据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光靠信息技术人员很难实现。需要数以万计既懂档案业务知识,又会信息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一专多能”型人才要成为“必需”。数据和大数据时代既需要精通档案业务的专家,也需要在档案一线会操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档案领域在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管理、档案安全等方面要胜任这些工作,不仅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突出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 面向社会变革和高校转型时代的档案人才培养战略
如前所述,大数据时代到来,我们正该适应这一时代潮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将大数据运用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档案服务的全方位创新。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我们应迅速把握住这一时代契机,紧盯档案人才需求,抢占职业教育“大培训”这个平台,积极建设档案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
3.1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档案人才培养新机制
3.1.1通过继续教育培养 档案人才匮乏是大数据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现有档案人员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中的大部分从事档案工作已有一定年限,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现实条件下,县级档案局应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立足全员提高,强化专业性、操作性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培养,提高待遇,留住他们。通过继续教育补充和更新知识,使所有档案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人人成为大数据的跟进者、享用者。
3.1.2通过高等院校培养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性较强,科研开发水平高,设施设备齐全,加大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分量。同时,逐步加大定向培养力度,使每个县级档案局(馆)至少有1名高层次的专业档案人才,发挥“领头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档案人员培养上,形成硕(博)、本、专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
3.1.3通过中介组织培养 档案学会应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一是启动在职教育。有条件的话可以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开展在职专升本甚至研究生教育,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二是举办专题研讨班。对数据、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举办专题研讨。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对档案信息管理涉及的领域分专题进行阶段性、周期性培训。
3.2 开辟“高职”培养档案人才新途径
笔者写作本文时获悉,国家教育部强令将占高校总数一半的600多所地方专升本高校转向职业教育。这一划时代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教改革调整和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对培养新时代档案人才可谓是“天赐良机”。职教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技术技能型,职业倾向较清晰,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较强,可大大促进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和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档案决策部门可以根据档案人才目标确立档案人才培养模式,在这场高校“转型”发展之中分得“一杯羹”,充分利用“高职”这块园地培养出更多的急需的档案人才,实现“档案人才红利”。
目前来看,地市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然普及,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可培养在第一线从事实践应用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场所。它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专业,确定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因此,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积极介入、大力引入,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更新内容。如系统管理员、研发人员、数据分析员等档案新岗位。注重计算机的硬件维护、网络维护与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库维护、档案信息管理等知识和技能传授,使“高职”培养出一批初级阶段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3 探索校、企、馆合作培养档案人才新模式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档案人才素质光靠高校、高职院校在校培养还不够。档案管理专业由于发展历史短、发展进程缓等客观条件制约,实践性环节明显薄弱,实际应用性人才明显匮乏。况且,转型高校校内档案实训条件、技校档案实训环境、校外档案实训基地建设也一时难以改善。急需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培养应用型操作技能为主线,教学实验、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上派随岗实(见)习等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此,应积极探索高等院校(高职)———企业———档案馆三方合作的档案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实现档案行业需求与专业设置、档案职业标准与课程设置、档案实践过程与技能教学应用过程“三个对接”。同时,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多维培养、互惠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建设集实习实训、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双向服务型基地,做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同时,可与技术过硬的科研单位、科研实体联合开发档案实用软件,培训档案人员; “借船出海”,构建局域网,开展协同会战,分享数据信息,全方位提升档案工作水平;拓展档案工作领域,不受地域或行政区域所限,抢抓“大数据”到来和高校转型发展“两大机遇”,广辟档案人才合力开发途径,开创档案人才开发与利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