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档案工作人员心理健康
提起著名的富士康集团,大家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在全球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拥有120万余员工,连续10年雄踞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榜首,连续8年跻身«财富»500强(2012年居43位),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莅临视察。在富士康集团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它的出名也再次跟随着它的“连跳事件” “大规模械斗”而引起社会的关注。除富士康外,近年来一些著名企业也频频爆发此类危机事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也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学者坎布斯曾提出心理健康健全的四个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较清楚地认知周围的人和事。按照这样的标准,有专家指出,中国有70%左右的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当心理健康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发人们重视的时候,我们档案工作也出现了新名词———心理健康档案,很多学校、企业等等都开始重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为员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过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心理健康档案,而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古今中外也无定论。国内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根据理解,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问题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阐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要。我国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也有人将人的心理健康概括为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为了便于人们对照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按照以上标准,你的心理还健康吗?
2 关注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
提起档案管理工作,人们思考和讨论的大多是档案学理论和技术,却忽略了对档案工作主体———人的研究和重视。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工作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由于其工作环境、内容的特殊性以及自身修养水平的限制,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档案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同样必须重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档案工作者心理现状及表征
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从一开始在内心产生到后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压抑———消极———抑郁”的逐渐加重的过程。其具体多表现于:1、自卑倾向的人格问题,包括片面看待自己的整体能力(工作能力和个人能力);习惯性地对自己做出较低的评价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2、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情绪和情感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严谨性削弱,职业道德约束力降低;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工作疲沓、不思进取、压抑、焦虑等行为和心理现象;3、恐惧心理,特指档案工作者担心自己因为不能掌握现代管理技术而被数字社会淘汰的技术恐慌和心理压力。
2.2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2.1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保密性强使个人才华难有显露的机会,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降低,引起极大的思想压力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档案部门不管人不管钱也不管项目,更不会去挣钱,其作用不在现在而在未来,可以说,档案部门是一个“花钱”而没有眼前“回报”的单位。实际情况是,档案部门很少能“帮”人,反而经常“用”人、“求”人,它招不来“商”,也引不来“资”,所以基层档案部门往往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更有意思的是,每个领导都不否认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对档案工作往往又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档案工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状态,档案工作者到其他单位开展档案工作往往被冷眼。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部门既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部门但又是一个“冷” “边”的部门。加之档案工作更多的时候都是埋首于文件资料中重复着细致而单调的鉴定、整理、归档工作,与外界交流也较少。档案工作的特殊性造就了档案人实在、认真、敬业、忠诚、低调、守信的品质,默默无闻地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梳理着过去的历史。可是,也正是这种长久的默默无闻,形成了档案人信心不足、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性格特点,认为档案工作只是自己就业的一个岗位,认为干得再多再苦再累也引不起领导的重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也就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更有一些档案人对档案工作抱着固有的偏见,认为档案工作既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社会和政治地位,从事档案工作是低人一等。认为从事档案工作是领导贬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穿小鞋,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对待。这就是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从一开始在内心产生到后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个“压抑-消极-抑郁”的过程。
2.2.2档案工作的复杂性和周期长,使得工作人员的成就容易被忽视,所作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功感,因为缺乏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而产生沮丧和挫折心理 档案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甘为他人“铺路搭桥”的工作。一提到档案工作,人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是“管管档案、借借还还”,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档案工作长期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每当干部提拔、职位晋升的时候,档案部门往往是被冷落的部门,特别在企业中,一旦遭遇机构改革,档案部门大多数时候首当其冲。领导不重视,认为档案工作不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提出的合理建议或者要求一再以诸多借口回绝;各部门不配合档案工作,或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或推诿扯皮;加之档案工作的严肃、较真的工作态度,还往往被人误解为“挑刺”“苛刻”;社会上,人们又认为档案部门是“养闲人”的地方,上班即看看报、喝喝茶、无所事事等……这一点,我相信很多档案工作者同我一样是深有体会的,每当有亲戚朋友问及我的工作,一听说档案局,基本上都重复着同样的话:档案局么没什么事,档案局很清闲......当档案工作人员所作的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时,工作的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反过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档案部门是人们眼中“无权也无钱”的“清水衙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也不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人们的追求越来越现实化、功利化的时候,档案工作人员的地位、收益却并无多少变化。看着身边的好友有的升官、有的跳槽......对比自己在“清水衙门”里,境遇待遇、工作条件等诸方面都不如人意,难免觉得档案工作“食之无味”,进而心理失衡,逐步产生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2.2.3相对其他部门来说,档案工作者进修深造机会少,职称、职务晋升难,个人提升受到限制;同时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档案工作者带来巨大工作压力 很多人选择档案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在于档案工作稳定,不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然而档案工作稳定的另一面,也意味着职业生涯发展的过于“稳定”。档案部门特别强调稳定档案干部队伍,一般不轻易频繁调动人员,大多档案工作者自进入档案部门后基本上就待到退休,有的更是自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同样的岗位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更不要说晋升的可能了。渠道及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导致许多档案工作人员不知路在何方,职业目标的遥遥无期,使档案工作渐渐也变得“没有盼头”。加之,如今信息化的大浪潮带来的工作方式的变革使得档案工作也变得“高科技”起来,网络化和数字化逐步成为了现代档案工作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手工收集整理再人工查找借阅的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共享需要,档案工作的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化新技术的引入直接威胁着档案工作人员的角色扮演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习惯了传统工作方式的“老档案们”渐渐开始对档案工作力不从心,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处于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3 档案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策略
有专家预测,未来社会,最难解决的人类健康问题不再是生理疾病,而将是心理疾病。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既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人本身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不当等内部因素。档案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由于其工作环境、内容的特殊性以及自身修养水平的限制,必然也面临一序列的心理障碍问题。解决好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既需要“内力”的作用,既档案工作者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外力”的支持,既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共同做好档案工作者的心理调适工作,消除和缓解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障碍,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从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入手,既通过“外力”的作用,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一是重视宣传的作用,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档案部门并不是新兴部门,就大姚县档案馆来说,成立于1959年10月1日,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设立档案局也是早在1986年,至今也是近30年历史。但说起档案馆、档案局,社会上知晓的并不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部门的存在,更不要说对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以及档案法律法规的认知,这也就是造成社会普遍对档案部门有偏见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和全社会的档案意识,让档案工作不仅走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更让档案工作深入到每村每户每个人,让全社会都知晓档案、关注档案,重视档案。档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我们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就随之提高。二是借助法规的效率,提高档案工作的执行力。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核心,由若干档案行政法规和档案行政规定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档”提供了基础。但大家知道,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档案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并不强,成了名副其实的“软法律”,造成了档案工作的冷遇与被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档案工作的效用不像其他工作来的及时,往往当档案发挥它的效用的时候,作为单位的领导者早已换了无数。加之开展档案工作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这种只见付出不见回报的工作,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因此档案法律法规的执行往往在领导层开始就受到了阻力。再往下,档案法律法规就成了“写在纸上、落实不在行动上”的一纸空话。三是改善工作条件,增强档案工作的幸福感。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无疑是落后的,落后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理念,还有我们的工作条件。据了解,我们的一些县级档案馆至今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在借用办公地点,即便有了档案馆,大多与现代化、数字化、人性化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办公平台的缺乏,往往让很多档案工作者是满腔热血投入,最后是黯然神伤收场。近年来国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大力支持,给还处于贫困状态的档案工作者带来了喜悦,带来了希望,这种“鸟枪换炮”的成就感着实让档案人扬眉吐气了一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的投入,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条件,更是档案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在此,我呼吁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此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力度,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对档案工作者要给以更多的关心支持,切实解决好他们职务待遇、工作环境、生活福利以及身心健康等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档案工作者的信心与力量。
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正确处理工作、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通过“内力”的作用,增强自身“免疫力”。一是要树立信心。要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的,档案工作是充满阳光的。近年来开展的中西部地区档案馆建设,以及一些档案系统工作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一系列确实改善我们工作条件与待遇的政策,都表明我们的工作正在被国家、被社会所重视、所关注,并非还是人们以往心目中“喝喝茶、看看报”的可有可无的工作。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我们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高度,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一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的使命性工作。上至国家兴衰,下至每一个人的利益,如很多与邻国的领土纠纷等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档案工作做得细致,以至于别国的野心家在强有力历史史料面前不得不认输;也正是我们工作做得细致,有多少人因为我们所提供的一纸档案而解决了多少因身份、年龄、工龄、财产等引发纠纷问题。看到这些,我们应该感到,我们的工作是充满意义的,我们是在履行为国家、为人民“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光荣使命。三是要正视自己,学会适应社会。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会因为我们个人主观意念所改变,学会适应社会的万变,我们才不会在社会发展前进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此,我们档案工作者也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切忌把不良的情绪埋藏于心底,久而久之而积怨成疾。所谓心理调适就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维护和保障心理健康而进行的心理调节和平衡。下面,与大家分享几种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以供参考: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3、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对“心理调适方法”的相关介绍,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这就要求先改变自己,学会变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后,祝愿每一位档案工作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永远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