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档案职业发展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档案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的记忆,其基本的功能是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那么,作为档案职业主体的档案人员就是历史的守护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历史的“代言人”,所以,自古以来档案职业是光荣的、神圣的、受人尊敬的。然而,当今世界高速发展,一日千里,人们整日行色匆匆,人们更关注的是今天和明天的事情,成为历史的昨天已无暇顾及。档案工作者就像历史的“拾荒者”,将人类的记忆片片拾起,并珍藏起来。档案和档案工作者并不受社会和人们的重视,档案职业面临着各种的压力、质疑和考验。作为档案工作人员,有必要厘清一些困扰我们工作和情绪的问题,让我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端正思想、体验快乐、收获成功,并矢志不渝地以档案职业为荣。
1 影响档案职业发展的因素
1.1 职业倦怠滋生
有研究表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加剧,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应对工作压力时不能顺利调节和适应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于个体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造成职业倦怠既有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档案职业平时看似轻松清闲,实际上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社会认知度低而无奈、工作现状滞后于社会发展而茫然、个人职业规划困难而失落、工作枯燥繁重而焦虑,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作为个体而言会经历狂热期、停滞期、挫折期和冷漠期四个阶段,也就是开始对工作全身投入、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然后变得焦虑不安、缺乏效率、失去目标、回避问题,到最后放弃理想、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存在职业倦怠是一件十分不利的事情,个体将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同时对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档案事业,停滞不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1.2 “负心理”漫延
档案工作人员长期处于不利的工作环境如不善于自我调适的话,人会变得敏感而脆弱,往往会过于关注负面的事物,产生容易消极、扭曲、偏激的“负心理”。长期的“负心理”会导致心理失衡乃至病态,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自己是最受委屈的一个或一群。“负心理”是当今社会档案工作人员的通病,因此“同病相怜”,档案同行的交流很多时候是相互诉苦、埋怨济运、感叹不公,“负心理”的效应逐渐漫延扩大。
1.3 职业危机显现
在我国古代,档案职业由史官担任,社会地位神圣而尊贵。然而时至今日,档案职业的社会地位被颠倒过来。据美国一家名为“公共服务机构伙伴”组织公布的“联邦政府机构最佳工作部门排名”显示,在2008年,国家档案馆与“住房城市发展部”并列31名,在联邦机构中处于末座。在2009年同样的调查中,国家档案馆排名倒数第二。这说明档案工作在公众心目中被忽略,社会地位相当低,当然这主要是档案与公众不够亲近,公众不了解档案工作造成的。但对档案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事档案职业的人员无论是对个人发展前景,还是对档案事业的意义都会产生疑虑,挫伤了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职业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档案职业面临着危机。
2 应对策略
2.1 档案工作人员应树立四种职业意识
2.1.1历史责任感 档案是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是不容置疑和混淆视听的。然而,随着时间的久远,出于政治目的或个人利益,就会有些人想篡改或涂抹历史,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识,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中国和日本就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教科书内容不刺激邻国及慰安妇问题形成了“村山谈话” “宫泽谈话”和“河野谈话”三个谈话,是日本正视历史的正确态度,也是中日正常外交的政治基础。但因钓鱼岛争端的逐步升级,以安培为首的日本政客竟然罔顾历史,居然对三个谈话提出质疑,有的日本政客甚至提出“慰安妇制度在当时维持军队纪律方面是有必要存在的”的言论。对于这种或是卑劣的行径或是无知的思想,最好的反击就是档案资料,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鞠德源先生,潜心十余载,查阅数以吨计的历史文献信息资源,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巨著«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辩»,以大量详实的、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自十四世纪起钓鱼列屿就是中国的领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以其馆藏丰富的南海诸岛文献信息资源,多次在中国南海诸岛国际争端的过程为中国政府提供文献证明。而就在2014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获得联合国受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该校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认为此举意义重大,是对历史的再度证明:南京大屠杀事件不可否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表示,中方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进行申报,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以防止此类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行为在今后重演。而此次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工作,主要由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部门进行联合申报的。所以,守护历史是档案职业的根本,对历史负责任是档案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也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原动力。档案工作人员要因从事档案职业而摒弃杂念,抵御各种干扰,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做好档案工作。
2.1.2职业自豪感 档案职业是守史资政,负有“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以从事档案工作而感到自豪。诚然,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档案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但我们档案人员的原动力在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职业的热爱和强大的内心。在档案业界,同样涌现出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例如,全国档案战线的时代楷模、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30多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收集党和军队珍贵档案83万余件,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形成军队档案收集工作制度规范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被誉为“军档收集第一人”。2008年9月,刘义权虽身患重疾,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为推动中美两军务实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对刘义权同志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并到医院亲切看望他,还亲自观看反映刘义权事迹的话剧«生命档案»。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普通档案工作者给予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是我国档案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因此,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要像刘义权同志那样,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干出色,在本职工作中作出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
2.1.3工作成就感 档案工作能做出多大的成就,可能是不少档案工作人员心里的疑惑。档案工作的价值实际上由档案的作用决定,明代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中外许多杰出人物对档案十分重视,在他们辉煌的成就中,档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用了40年收集、参考、研究了1500多种各种有关书籍、资料,包括各种专著、文章和大量档案材料,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是从政府机构的档案中获取。毛泽东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多次指示要注意收集文件以备档案留存查考。温家宝总理几乎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档案工作,提出要搞好档案保护,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出了“八个史所罕见”,其中认为档案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成效史所罕见,充分说明档案工作做出的成就,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热爱档案事业,在档案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绩。
2.1.4发展紧迫感 2013年,北大方面筹资一亿多元,从日本回购了2万余册的“大仓藏书”。此次回购的“大仓藏书”共有931种28143册,其中古籍904部,包括中国古籍716部26260册,日本古籍187部2546册,朝鲜古籍1部2册。北大图书馆介绍,1917年左右,在日本访问的中国藏书家董康因急需资金,将部分典籍出售给大仓文化财团创始人大仓喜八郎。大仓文化财团以该批典籍为核心,不断搜储,形成“大仓藏书”。专家认为,“大仓藏书”对研究历代递修源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从这一事例中应当看到,国家落后不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暴殄天物,出卖灵魂。所以,一个国家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也可反映出这个国家是否忠诚历史、思想是否有先进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程度,能否站在强国之列。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个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一种紧迫感,我们要想的事情很多,要做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很大,许多工作因滞后而拉大了距离,许多问题因积压而成为了瓶颈。档案人员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新发展。要在新时期国家对档案工作重视的大好环境下,奋发有为,不断超越,使我们的档案事业与强国梦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强“档”亦强。
2.2 转变观念注重职业战略发展
2.2.1要使档案职业重新获得较高的尊重,档案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利用为重点,让档案贴近公众生活 2011年,为了应对档案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