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档案职业的机遇与挑战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却又相互依赖、日益专业化却又越发错综交织的今天,每一职业都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核心技能或竞争优势,每一职业也有为其他职业所部分(或全部)替代的可能和危机。档案职业也不例外,其核心价值和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着其职业地位,也预测着它走多远。
1.1 身为资源守望者面临的挑战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早已为管理者乃至普通“社会人”所认识和重视,与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它更具原始性和真实性,富有参考和凭证价值。作为档案职业的主要客体和重要工作对象,档案资源的稀缺性和独占性一直以来是档案职业存在的重要“倚仗”。
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维权意识的变化,档案资源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档案从业人员仍将自己仅仅当作档案资源的守望者,必将难以维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无法胜任担纲档案职业的传承和发展。
1.2 定位于管理资源蕴含的机遇
目前对“管理资源” (ManagementResources)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将管理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如邓明等主编的«管理学辞典»,“把管理看成是与人、财、物三种资源并列的一种资源,称为管理资源”,这种源于“生产的第四要素”理论的解读,目的在于强调管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种理解是, “管理资源”即管理活动所需的资源,可表述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管理并使其运行、增值以至于产生‘结果’的东西”。前者在管理不为人们重视的时代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对于推动管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作用有限,而后者对于持续探究管理活动的构成原理与运作规律作用不凡,有利于深化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管理类学科的研究视域。因为管理实际上是依靠其特定的资源即“管理资源”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管理资源是管理功能实现的保障条件,所以本文持后一观点。
从资源存在的形态特征来看,管理资源可分为显性资源、半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前者有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中者如技术、规则和信息资源等,后者诸如权力、人脉和文化等,显性和半显性资源是管理活动中的“资质因素”,而隐性资源是其中的“动力因素”,这些关键、重要的管理资源实际上都是管理的命脉。据此,从资源的角度对档案职业可以作如下分析:
首先,档案职业的主要客体——档案就是一种半显性的管理资源。针对这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档案从业人员既可以对其进行“一次管理”,即通过对档案信息的采集、描述、组织、检索、存储、传播与服务等,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也可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二次管理”,即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与特征,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构建与营销,旨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易用性。
其次,档案工作是显性和半显性管理资源的重要保障。在机构和社会管理活动中,人财物等资源的调度凭证,技术、规则制定的依据和结果,都有赖于文书与档案人员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工作能有限控制这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再次,档案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管理的隐性资源。是显性和半显性资源的重要保障。在影响权力方面,档案工作辅助管理决策的案例不胜枚举,如辽宁省档案局(馆)经过对馆藏的认真调研,不定期编辑«辽宁档案资政»,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先后为开发该省金矿资源、推动温泉旅游业等重大决策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在建立人脉方面,许多企业档案馆(室)不仅能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充分展现机构的成就和实力,还能通过摄像记录来访客户的行程与足迹,并制作成个性化的纪念礼品,以此来传递真诚和文化,为企业赢得商机和效益;在塑造与维护管理文化资源方面,档案工作同样有所作为,如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到来之际,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选取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逐日向社会公布,以无可辩驳的证据,揭露了日本侵华期间犯下的反人道、反文明的暴行,这是针对日本安倍内阁公然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美化对外侵略和殖民历史行径的有力反驳,有效地抨击了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是对民族和历史记忆的再现与深化。
此外,档案事业本身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同样需要人财物等资源,也一样受到权力、规则等管理资源的干预和影响,档案人员通过记录这些管理资源的运作和效能,有助于把握管理活动中资源运作的一般规律,从而服务、借鉴于其他机构与社会管理。
可见,定位于管理资源的档案职业不仅能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有所作为,还能作用于机构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在社会职业群落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富含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