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馆档案职业非专业化调查报告—— 以驻鲁五所高校为例
1 前言
职业是“人作为社会独立的单位存在,谋求自己的生计维持,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追求而进行的持续的人类活动方式”。职业行为是一种以价值导向为目的社会行为。那么档案职业就是档案馆(室)的档案人“收集、整理、保存乃至传播档案的过程”。据国家档案局统计,全国从事档案职业人员,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4122个,其中综合性档案馆237个,专业档案馆238个,部门档案馆183个,企业档案馆204个,事业档案馆260个。
全国共有专职档案人员29026人(其中女性17481人,占60.2%)
其中:博士研究生:129人
硕士研究生:1687人
研究生班研究生:535人
双学位:143人
本科生:14381人
大专生:9587人
中专生:1276人
高中生:1130人
初中生及以下:158人
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截至2014年4月9日,全国独立学院291所。两者共计2489所。按照国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高校档案机构包括档案馆和综合档案室”,那么,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档案馆(室)2489个。在如此庞大的档案职业人员中,其职业形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决定着档案职业队伍的基本状况和发展空间。在职业构成的要素中, “影响职业地位最大的是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是职业化程度高的职业其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越是职业化程度高的职业,越是受到社会的尊重。在我国,随着档案基础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管理技术逐步标准化、专业化,专业教育形成体系,档案业务更加复杂化、精细化、专门化,说明我国的档案职业已经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就提出了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所谓专业化,是指干部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而言的,它要求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之一。一方面,任何一项工作都在社会化;另一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使之专业化。档案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果档案工作没有专业性或专业性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会被社会其它力量所代替,就会被历史淘汰。因此,档案职业从业人员专业化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顺应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层次和水平,丰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所公认的档案专业人才。
档案职业专业化的目标是人本化,以人为本,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为人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档案职业主力军的档案从业人员,占绝大多数的是非档案专业人员,他们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档案职业队伍建设和档案馆的建设。我们从驻鲁五所高校的档案馆非专业化人员中,选取人员变化、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称构成、专业对比来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供参考和给今后的工作以启示。
2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调查时间:2014年6-7月
调查地点:国家档案局法规司、五所高校档案馆
调查对象:档案馆长及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电话、微信访谈
调查人员:刘旭光 王玉国 马伏秋
调查院校说明:①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合并后成立新的山东大学,原三校档案馆合并成立现在的山东大学档案馆。
②2011年11月成立的山东财经大学档案馆,系在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档案馆(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
③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由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属山东省重点建设院校。
④山东师范大学:属山东重点建设院校。
⑤山东建筑大学:属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山东省首批协同创新建设单位。
3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3.1 年龄结构调查
年龄是人生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年龄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资格和条件。何时入职,何时退休,任职时间的长短,都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人的年龄,代表着人的生命力,它与人的健康状况,诸如体能、技能、思维、心理及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年龄大小、结构及分布状况对人的职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就档案职业年龄而言,档案职业主体的职业生理年龄大小和年龄结构情况,都对档案职业产生着影响,根据2014年五所驻鲁高校档案专业非专业化人员情况统计表,来研究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年龄结构情况,并从中客观的分析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年龄状况对档案职业的发展的影响。如表1所示,55岁以上的8人,50~55岁的5人,45~50岁的11人,40~45岁的9人,35~40岁的6人,35岁以下的2人。从整体上看50岁以上13人,占31.7%;35岁到50岁的26人,占63.4%;35岁以下的人,只占4.9%。
3.2 档案职业非专业化队伍的学历研究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教育机构学习,接受了什么层次的训练学习,便具有什么层次的学历结构(也就是学习经历,简称学习者的“学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所指的学历通常是具有特殊含义、特定价值。通常是指一个人最后也就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是以具有国家认可的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明书为凭证。目前,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第二学位班和研究生班。
就档案职业非专业化来说,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和其他学历的教育,是否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等方面。研究各学历结构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学历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档案职业主体素质等重要因素。
3.3 档案职业非专业化队伍性别研究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单调的工作,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因而,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性决定了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待档案工作要仔细认真、要有耐心、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档案馆工作环境安静优雅,内部竞争小,体力活动少,因此,女性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力军。
从2014年五所驻鲁高校档案职业人员非专业化人员性别统计表来看,女性占据档案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在非专业化的41人当中,男性8人,只占总数的20%,而女性33人,占到总人数的80%。
3.4 档案职业的非专业化队伍职称研究
对从事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来说,大部分档案馆管理人员都参加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的高校档案馆走行政管理,基本上不再对新进人员走技术职务)。职称分为,高级(研究员、副研究员)、中级(馆员)、初级(助理馆员)三个等级,对于档案管理非专业化人员的职称研究,同样重要。合理的职称分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根据2014年驻鲁五所高校档案职业的非专业化人员职称情况统计表(表4)分布情况来看,从事档案职业的非专业化人员的职称情况分析,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0人,馆员12人,助理馆员2人,其他2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5人,所占比例61%,中级技术人员12人,所占比例29%,初级技术人员2人,占比例5%,其他2人,占比例5%;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12:6:1,职称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分布。
3.5 2014五所驻鲁高校档案职业人员五年以来变化情况根据2014年五所驻鲁高校档案职业人员五年来人员进出情况来看,从表5看出,五年来五所高校档案馆新进人员为8人,退休人员为10人,无一人从档案馆调到另外的工作岗位上去。
4 结论及启示
4.1档案管理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档案管理队伍
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龄范围:男性16~60周岁,女性为16~55周岁。劳动者的起始年龄16岁并不适合档案从业人员。按照公务员的资格条件,考入公务员做档案工作者或作为事业单位的档案从业人员,起码需要专科学历,而从6岁入学到完成大专教育,最低需要15年时间,初始工作年龄应是21岁。如果需要完成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至少还需要增加2~7年的时间,从最近几年进入五所大学档案馆的人员看,至少需要本科学历。所以,档案职业人员的工作起始年龄在22~23左右。从五所档案馆非专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看,他们的最家工作年龄在30~50岁,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是档案馆工作的主力军、顶梁柱,为档案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从表1的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年龄结构分析,档案职业非专业化各阶段的人员所占比例并不十分合理,30岁以下的年轻生力军偏少,50岁以上人员占到37%,而35岁以下人员仅仅只占4.9%。这样的年龄结构对于档案职业的长远发展不甚合理,不利于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更不适于在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另一方面,五所档案馆非专业化人员结构情况也说明,档案工作需要有经验有资历的人员担任,还存在着“师傅带徒弟”的现象,这是我们档案工作的历史传统。但说不上优良传统,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人员的老化会使整个档案馆工作环境暮气沉沉,活力不足,这也是某些档案馆的普遍现象,引人深思。
4.2 高等院校是学历的孵化器,是学历的母体
作为盛产学历的高等院校档案馆,其学历是丰富而全面的,如表2所示,2014年五所驻鲁高校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学历统计表来研究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文化程度结构,研究非专业化人员的学历情况,来分析非专业化人员的不同学历对档案职业的认知程度和感情态度对档案职业发展的影响。
研究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学历结构,主要研究各种类型的学历在档案职业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及作用、基本构成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驻鲁五所高校中非职业化人员学历结构,最高为硕士,最低为专科。其中,硕士学历12人,占29%,本科学历23人,占56%,专科学历6人,占15%;全日制教育的23人,占56%,非全日制教育的18人,占44%。
单从非档案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看,其硕士、本科和专科的构成比例为3:6:2,这种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在全日制教育学历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对比中,非全日制学历所占比重较大。调查得知,非全日制学历主要来自成人高考或函授、电大等学习形式,其学历含金量不高,成色不足,又不是学的档案专业,因此,这种结构有着天然的不足和缺陷。
总之,随着高学历的档案工作人员不断的加入档案职业队伍,使得档案职业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对于档案职业的非专业化人员来说,作为非专业化人员的学历不同和所学专业不同对档案的认知程度和感情态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对档案职业的认知程度也就越高,感情也就越深,反之亦然。但学历的高低绝不是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在各种职业中比比皆是,因地制宜,因才施用,注重实效才是关键。首先,从表2看学历分布呈高中低搭配基本合理,高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高学历人员逐渐增加,低学历人员逐渐减少,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其次,档案管理非专业化人员占绝大多数,学历相对较高,接受档案专业知识较快,从而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到,五所高校虽然没有博士档案管理人员,但是占绝大多数的硕士生和本科生,同样也充当着档案管理的主力军。最后,虽然不同学历的非专业人员的水平不同,对档案职业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上存在差异,但普遍来说,档案职业非专业化的高学历人员对档案职业的认知程度和情感态度上高于低学历人员,对非档案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情感教育培训,激发对档案职业的感情,提升档案职业的非专业化人员的职业认知程度和情感态度甚为必要。在五所大学档案馆非专业人员学历构成中,缺少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放眼任何一个社会职能部门,尤其还是在高校,居然没有有一个博士学位的人从业,这与高校的地位不符,更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前景格格不入,也说明在高等院校里,档案馆是一个学历不高的部门。
4.3 无论是国家档案局的统计,还是驻鲁五所高校的档案馆的男女比例都显示———女性化
不仅仅是胡鸿杰先生所讲的是“档案管理的职业走向”,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档案职业人员女性占领“大半边天”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档案职业的女性化? 除了女性特点和档案工作环境之外,一个重要而传统的原因是:档案工作长期属于机关内部工作,而非社会化工作,导致“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得以延续而存在。随着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和竞争力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加大,这种现象或许会有所改变。
4.4 从档案职业非专业化的人员变化
可以看出档案职业是否具有活力、竞争力,是否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否能让档案职业队伍时刻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虽然人员流动快,从短期上看,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人员流动的越快,档案职业就越有发展的前途,就越是朝阳职业。人员流动越慢,就说明这个职业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五所高校档案馆的人员变化显示,档案馆工作人员缺少流动,缺少交流,除了入职和退休,几乎没有变化,这不利于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和进步。从表5中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工作岗位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岗位,人员变化相对平稳,素有一岗定终身的现象。但是对档案职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这恰好说明档案职业是平平稳稳的职业,是一种没有风险、没有竞争的职业,这种现象在这个到处充满竞争的时代,必将被淘汰,也就吸引不到优秀的档案专业人才,来充实档案职业队伍,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利于调动档案职业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档案事业的长久发展。
4.5 对于从事档案职业的专职人员所学的专业来说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专业知识理论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档案的管理水平,一个好的职业,就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达到档案职业管理队伍的最佳组合,达到档案专业管理水平的最佳优化,产生最大的档案职业管理效益。
根据2014年驻鲁五所高校的在职档案人员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在职档案人员的专业分布情况来看,来自档案专业人员的5人,占人员总数的11%,来自档案相关专业的6人,占人员总数的13%,非档案专业的人员35人,占人员总数的76%。其专业情况比较复杂,有来自政治、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文学、法学、人力资源、社会、机械、经济管理、电气自动化、教育技术、历史等专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由统计数据中得出档案职业中专业化人员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仅仅只有11%,加上相近、相交叉专业所占比例也仅仅只有24%。非档案专业人员比例高达76%,这在其他职业当中也是少见的,尤其是与社会化程度高的法律、医学职业相比,档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得可怜。高校尚且如此,其它地方档案馆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少,非专业化人员档案管理水平的差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档案管理水平较低,必然会影响档案职业的正常发展。
5 建议与对策
档案馆非专业化人员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又是现实需要,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应对措施。最基本的方法是:定时定量、适时适量地对非专业化人员进行培训,并完善培训机制;分级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档案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档案职业“门槛”;适当延长、推迟档案馆从业人员的退休年龄。
5.1 加强并完善培训机制
档案工作专业化要求,首先要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档案管理的国内外的最新理论动态。其次,要掌握和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因此,必须对档案馆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和完善培训机制。
5.1.1培训方式 档案职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是档案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合格的档案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一身两用的人才就更少了,导致了档案信息孤岛的产生,使档案管理职业游离于职业大家庭之外,让档案职业更加的边缘化。特别是在档案职业人员非专业化人员占76%的情况下,对档案非专业化的培训更显重要。对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就更有必要。通过对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使其从一个门外汉,到迅速成为一个合格的档案工作管理人员的转变,让培训变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化内容,常抓不懈。
档案职业培训,按培训方式可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全程培训(也称终身培训)、委托培训、分级培训;按培训内容分:档案专业理论培训、档案专业技能培训、档案职业道德培训、档案职业伦理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外语水平培训等。
(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的特点是针对新任档案管理工作的非专业化人员,即初任档案馆管理人员正式上岗之前的系统培训。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努力引导和鼓励岗前培训,进行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档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档案职业职业道德、伦理的教育,提高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2)在职培训
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在职培训,主要是针对已经参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非专业化人员进行的阶段性的培训。从高校的档案人员管理情况来看,虽然有的学校档案馆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档案馆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来源广泛,大多是由其他行业转行的,还有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们都是非专业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还比较陌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性质,缺乏统一的、整体的了解,适时开展非职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和学员参与讨论的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以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并对一些新理论、新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等。这也是一种比较符合档案馆实际的培训方式。
(3)委托培训
主要是针对不具备档案培训资质的单位,对本单位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委托培训的方式,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档案培训单位和有关高校,对本单位的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进行培训,达到迅速提高非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4)分级培训
主要是针对档案馆不同岗位人员能力的需求不同,以及非专业化人员个人能力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岗位能力为目标,采取分级培训。对于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培训内容不同,但都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思维。对于档案管理业务人员,培训内容应更贴近实际工作,按照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统计等不同的专题业务进行培训。
(5)终身培训(全程培训)
终身培训也可以称为全程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仅对非专业化人员适用,对科班出身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也同样适用。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根据档案馆的实际情况,每年分一次或几次进行,有时也可以根据档案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及有关课题适时开展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是以知识拓展为前提,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吸收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培训基本上都以集中培训为主。但是,由于各地对档案非专业人员培训的认识程度的不同,以及各级档案馆自身条件不同,各级档案馆采用培训模式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管采取何种培训方式,但总体上来看,对非专业化人员的在职培训一直是档案管理部门培训重点,对提高档案非专业化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级档案馆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非专业化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模式,来不断提升档案职业非专业化的业务理论、专业技能水平,真正使档案非专业化的培训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教育活动。
5.1.2培训内容 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时,就要具备一定的档案专业水平。非专业化人员的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提高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就要对非专业化人员进行档案专业化培训,按其培训内容可分为:档案专业理论培训、档案技能培训、档案职业道德教育、档案职业伦理教育、计算机应用培训、外语水平培训等培训内容。一是专业理论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技术含量很强的工作。档案工作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理论、业务知识。目前,档案专业理论培训包括«比较档案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应用文写作»«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 «外国档案管理学»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CAD电子文件光盘储存、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以及档案法规等等。二是档案管理技能培训,作为档案职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以及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档案管理技能培训包括:①基本业务技能的培训;②档案编研技能培训;③档案利用服务技能培训;④档案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三是档案职业道德教育,档案职业道德是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行为准则,是每个档案工作者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是档案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首先,培养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档案职业道德意识。其次,加强档案职业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提高档案职业道德素质。四是档案职业伦理教育,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一种调节机制是档案职业外在的他律。五是档案职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对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培训,是档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利用高等院校的档案专业队伍,加强对档案管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一方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培训,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现代通信及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设备维护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科学知识的培训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档案计算机管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次,利用高等学校档案专业资源对档案职业专职人员,进行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六是档案职业的外语水平培训与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外交流的日渐深入,档案职业人员也逐渐由幕后走上了前台,这就要求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地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拥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能力,更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对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外语能力的培训,使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提高档案职业非专业化人员的整体素质。
总之,要建立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就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队伍的培训机制,在档案职业非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要提高非专业化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依托高等学校的档案专业和专门的培训机构的培训,才能为档案管理队伍提供优秀的人才,才能确确实实地提高档案职业非专业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5.2 分级分批地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率先推行高校档案馆资格认证标准
5.2.1初始中的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指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指主要根据国家或行业协会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建设走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道路,就必须引入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档案工作是特殊的管理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过程就是以一定的标准为尺度,判断、衡量档案从业人员是否符合国家或工作协会制定的档案职业从业要求的过程,具体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对未从业人员给予资格认证,从而形成一种准入控制;二是针对已从业人员,通过考核确定相关岗位的从业资格。
自1994年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资格证书规定»文件以来,已初步建立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体系和法律法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我国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图书情报领域和出版发行行业率先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2004年1月,上海市人事局、档案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暂行规定»,对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规定档案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上海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打破了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
5.2.2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1)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1936年,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ocietyofAmericanArchivists,SAA)成立后,一直致力于解决档案专业标准和建立档案专业教育体制。1985年6月,SAA 下属的“教育与专业发展委员会(CEPD)”提出了一份“档案学家”证书获得资格的标准草案。1987年SAA 成立“临时资格认证局”(IBC),1989年IBC对首批档案工作着进行了资格认证,并在当年美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成立了“档案工作者资格认证学会”(ACA),标志着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正式确立。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全世界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英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英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OA)认可的档案管理证书(DiplomainArchiveAdministration)。目前,获得档案管理证书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SOA 认可的高校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获得档案与文件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二是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开设的档案保护资格认证(仅限在职的协会成员参加)。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不但关注档案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更注重职业资格认证后的发展过程,即档案工作者协会档案工作者注册方案,并鼓励档案职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认证后继续进行职业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实行档案资格认证制度是一种世界趋势。
5.2.3分级分批、有步骤、有计划地实行档案资格认证制度 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不仅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就是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领域发展也不平衡,甚至同一领域的不同部门发展也不平衡。如前所述,档案馆非专业人员中,既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中生、初中生。因此,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可全国同时展开,应率先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成熟的领域实行试点,逐步地推进。例如,率先在国家级档案馆、省级档案馆、高校档案馆进行,分级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校档案馆应提前做好实行资格认证的准备工作。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目的是建立我国档案资格认证制度,首先要建立档案职业资格专业认证机构。国外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实践表明,专业的认证机构对职业资格评估标准、评估程序的运作监督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可由中国档案学会联合国家档案局共同组织成立专业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负责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制订、评估及运作。其次,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法律的保障,西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都由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是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三是运用多种认证方式进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在进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时应采取学历与考试并用的方法,参加档案职业资格认证人员应具备与档案专业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并取得进入档案行业的资格。否则,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档案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资格证书,才能取得从业资格。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档案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资格等级,有利于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效能。
5.3 适当地延长高校档案馆从业人员的退休年龄
5.3.1我国年龄退休制度亟需改革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职工退休制度的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劳动体力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推行了推迟退休年龄的改革。法定的退休年龄制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
国家对退休年龄的制定,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曾对决定退休年龄的可能因素进行过总结,认为人均预期寿命、初始劳动年龄、劳动环境和工作性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养老保险基金储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退休年龄。 一般规律是退休年龄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而提高。李珍认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在当时是合理的,因为当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40岁,女性为42.3岁。但是,到200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长到69岁和72.4岁,今天仍沿用以前的退休年龄,则显得不合适了。许多老年人表现出了较强的再就业欲望,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符合老年人心理需要的。人均寿命的延长不但是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生理上的继续就业的客观基础,而且社会重视人均寿命延长本身的经济价值,是提高退休年龄决策基础。因此,适当延迟退休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
5.3.2档案馆工作及其从业人员状况需延迟退休
(1)档案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成熟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好的人员来担任。档案馆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熟的工作技能,熟悉部门关系和业务,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档案馆从业人员尤其是非专业人员,他们的就业年龄普遍延长。就业后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使得社会和个人对于人力资本的回收期也相应延长。
(2)档案馆从业人员一般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的医疗和社会保险以及工资福利有其基本保障,使得他们的健康状况要高于国民平均水平。
(3)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优雅、安静,工作负担压力相对较小,使得年龄较大的从业人员能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档案馆人员(如山东大学档案馆)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返聘回到原岗位工作。
(4)现时的档案工作呈现“女性化”态势,女性从业人员占总数的60%以上。当前,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要低5~10岁,而女性的预期寿命却高于男性,过低的退休年龄阻碍了女性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女性退休后养老金待遇偏低,因此,很多人主张把女性退休年龄与男性拉平。过低的女性退休年龄是导致许多女性“退而不休”的重要原因,甚至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如广场跳舞大妈,不仅在国内跳,甚至跳到了国外。大妈跳舞无可厚非,但它引出的广泛关注和非议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过早的退休成为“广场跳舞大妈”的重要因素。
因此,延长退休年龄,适当延长档案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尤其是女性档案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实在是既有必要又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