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军队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的传统性工作,也是能够出思想、出亮点的一项工作。做好军队档案编研工作,对于活跃军事档案学理论研究,促进档案馆业务工作发展,有效服务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解放军档案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档案编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符合本馆实际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先后有30多项编研成果问世,190多篇学术文章登载,编辑出版了几百万字的各类著作和内部资料,两项成果分获全军二、三等奖,实现了从传统封闭型到合作开发型、从简单编研到系统研究的工作跃升,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军队特色的档案编研工作路子。
一、围绕中心,贴近现实,在提高为“主题”服务的编研效能上下工夫
我馆是全军唯一的中央级国家军事档案馆,主要负责我军革命历史档案和军委总部核心档案的保管利用和研究开发工作。我馆独特的区位优势,既为开展编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政治要求。档案编研成果要向社会生产力、部队战斗力转化,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军队工作的主题,只有努力向现实贴近、向中心聚焦,有选择有目标地搞好档案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才能使沉淀的档案信息在与现实工作的对接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是搞好为首长机关的主动服务,努力提高编研工作的系统性和主动性。军队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内容。作为军队的“龙头馆”、“中心馆”,要强化编研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最终要体现在高质量、高层次的编研成果上,体现在为首长机关提供系统有效的决策服务上。作为“一号编研工程”,近年来,在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我馆组织力量,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治军决策精心整理汇集成册,编辑了总量达130万字的《××会议纪要汇编》,并以电子版、数据库和文件汇编等不同载体,直接为首长机关提供定向服务。我军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有效挖掘资源,延伸编研工作触角,与军事科学院合作开展对人民军队精简整编历程的深入研究,旨在以系统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军新时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和结构优化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和基本依据。
二是抓好与现实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编研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针对编研工作周期长、时效强等特点,采取超前筹划、提前准备等办法,努力打好编研工作的主动仗。近十多年来,结合重大纪念活动,我馆编纂出版了《把握转折,举重若轻》、《回忆军事家邓小平》等人物专著;配合各项主题教育活动,整理编辑了《延安整风运动文件汇编》、《建国初期军队整党建党文件汇编》、《新式整军运动档案史料汇编》等反映党风党性建设方面的史料书籍。我们把档案编研工作融入军战史研究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佐证历史、揭示规律、服务现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中,《论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及几点启示》这一专题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充分阐明了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作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历史性贡献,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该项成果获全军二等奖。
三是着眼于热点问题,切实把握编研工作的关联性和可行性。档案编研工作作为信息大潮中的“冷线产品”、部队建设的“辅线工作”,相对于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无疑要冷清许多,只有把准脉搏、跟踪前沿,找准方位、掌握切入点,积极做好“冷线”为“热线”服务、“辅线”向“主线”靠拢的文章,提供有关联、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才能在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中有所作为。为此,一方面,我们有选择地搞好战史、战例方面的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印了《上党战役史料》、《邯郸战役史料》等史料书籍,起草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等专题材料,旨在借助档案这个第一手材料,寻找和揭示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内在规律,增强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履行新使命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信息作支撑,以梳理归纳战略要点、经验启示为内容载体,以短、平、快的形式,编辑一些领导机关用得上、部队建设又需要的内部资料,汇集整理了《军委首长关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论述》,建立了有关专题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拓宽了档案编研工作的范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优势,挖掘资源,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编研内容上谋创新
馆藏是档案编研的物质基础。各档案馆丰富浩瀚的档案资源无不体现着多姿多彩的馆藏特色,为开发出具有资政、存史、研究、教育和休闲等不同特色的编研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扬长避短、体现特色,才能使不同档案馆之间的编研成果交相辉映、独树一帜。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挖掘:
其一,从基本层面入手,以编纂史料为主要任务,有重点地对我军革命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编辑。我馆保管的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七十多年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渗透着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书写着和平时期我军建设的辉煌足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把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创造的无数战争奇迹,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几个野战军史诗般的战斗细节整理出来,使之发扬光大,并供有关方面学习研究,经上级批准,我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到2001年,先后用了几年时间编辑完成了《第一野战军阵中日记》、《第二野战军阵中日记》、《第三野战军阵中日记》、《华北野战军阵中日记》和《东北野战军阵中日记》。在这些总量近200万字的阵中日记中,包含着上至统帅部的运筹帷幄,下到前线连队的浴血奋战,是记述所在部队战役战斗经过的真实历史素材。部分阵中日记经批准已经公开出版,有些则作为内部资料,提供给专业研究、修史和展览等利用,很受欢迎。
其二,从深入研究入手,以编写专题为主要形式,对我军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经过、重大事件进行挖掘考证。档案馆要成为探寻历史脉搏的资源宝库、社会再生信息的经典场所,首先自身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以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挖掘和深化研究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近年来,我馆独立纂写或与有关单位合著,推出了一系列军事历史题材方面的专著和研究成果。其中,《西北红军的创建与发展》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北红军的创建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战略区的设置与调整》,从和平时期我军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全局,系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大军区体制的调整变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谢子长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侵华日军旅团长两任同毙太行山》等史实性研究文章,均借助了档案资料,对有关史实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挖掘,在学术界、史学界创造了较大影响。
其三,从系统开发入手,以公众服务为主要目标,不断赋予档案编研工作以时代内涵。军事档案要走近公众,必须在保密性与开放性中寻找结合点。我馆蕴藏着丰富而翔实的史料珍宝,不仅对军队建设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也是研究历史、服务大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配合新馆的建设与启用,我馆专门组织力量,对馆藏档案及全军各单位提供的部分档案,进行筛选整理和系统研究,精心编辑创办了国内首家“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军事档案珍品陈列展览”,并在大楼专设了三个展厅。两年多来,先后接待了近百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同志和几千名各界人士参观,影响很大,评价很高。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馆情况,我们还将部分馆藏珍品和镇馆之宝汇集成册,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印信珍谱》,编辑了《军事历史档案珍品》画册等。2005年3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不久,我馆及时组织力量,将馆藏各个时期党的先进性要求、生动事迹,进行编辑整理,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制作完成了图文并茂的“先进性教育专题展览”,不仅在总参办公厅内部展出,还吸引了军内外30多家单位数千人次来参观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拓展思路,突出重点,在培植编研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上求突破
档案编研工作要克服人手不足、课题有限、经费紧张、效果不大、效益不高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变“小作坊式”劳动为“编研产业”。
首先是突出重点,集中攻关。以重点课题为牵引,通过上项目带队伍、打牌子创效益,不断提升档案编研的整体水平,是解决编研工作发展后劲、激发研究工作内在活力的有效办法。为推进编研工作与现实工作衔接、向规模效益转化,前两年,我们与有关单位合作,研究制定了《信息资源分类法》、《军用主题词自动标引缩略规划》两项军队标准。今年,我们在上级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又独立承担了两个国家军用标准的编制任务,一个是《军队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一个是《军队文书档案鉴定工作标准》。这两个课题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内容挑战性和全军通用性,已被确定为全军档案工作“十一五”规划有关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些任务,对我们扩展研究内容、磨炼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整合力量,合作研究。搞档案编研工作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整合多种力量资源,采取以我为主、内外并举的方针,努力实现课题项目系统化、力量组合多元化、研究管理规范化、互利共赢机制化。首先,我们按照优化重组的原则整合内部力量。2004年11月,在体制编制调整中,经上级批准,我馆成立了“档案研究处”,集中全馆的编研精兵和理论干将,形成模块化的业务要素和整体力量的平台优势。整合之后,仅6个人在短短一年左右时间内即完成了近10项研究成果,实现了编研、科研、学术研究三个主攻方向上的全面突破。其次是解放思想,加强对外合作。我们按照“瞄准热点选课题,争取项目要课题,横向联合搞课题,内部挖潜上课题”的办法,近几年先后与军事科学院军史部、总参机要局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等多个单位建立了业务和课题合作关系,先后完成和开展了4个标准化课题研究、编辑了10多部著作或专题成果,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和升值型开发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三是上下努力,营造氛围。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档案编研作为长线工作,不是靠一二个成果、做应景式的劳动就能形成规模的,必须依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做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为创造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我馆把学术研究作为年度工作的硬任务、干部职称晋级的硬指标,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学术征文活动,组织一次业务交流,在学术研究的常态化、机制化上形成了好的传统;从领导开始,都亲自动笔搞研究,中级职称以上的业务人员和领导干部每人都有学术成果和文章发表,涌现出了一批能编能写的“好手”。档案理论研究的热情也深深植根于全馆人员当中,大家自觉把撰写学术论文,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在踊跃性、参与性上表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去年全馆干部共撰写和发表各类业务论文55篇,创造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围绕全军档案理论的重点课题、本馆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涌现出《馆藏结构的调查与思考》、《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备份与容载问题》、《论影响档案利用率的因素》等一批管用、实在、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进入了领导决策和实际应用。
四、以人为本,强化素质,在打造研究精英、激发内外活力上见成效
深化档案编研工作的关键在人才。建设一支思想观念新、研究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编研队伍,努力为编研工作提供生生不息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实现档案编研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和馆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建设,我馆档案研究工作的“软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
一是组建了专门的机构,队伍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作为着力打造的“深加工”平台和新型服务窗口,我馆在档案研究机构的人才配置上,给予很多政策倾斜,构建了经验互补、层次搭配、具有较强活力的研究方阵,为开展编研工作奠定了创业根基。我们还广开人才引进渠道,多方面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先后从中央党校、国防大学选调了两名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改善了队伍结构,增强了后劲,形成了知识复合、优势互补的研究群体,在建设一支既熟悉档案业务又懂得军战史理论,既精于史料编研又能谋划现实课题的专家型研究队伍上,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注重能力建设,实战经验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锻炼是最好的学习,岗位是最佳的舞台。为适应创建一流军馆的要求,努力把我馆档案研究工作建成“两个窗口、三个阵地”(即:新型服务窗口和对外交流窗口;学术研究阵地,课题攻关阵地,理论创新阵地),近年来,我们以课题任务为牵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档案研究人才为目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通过多个课题的干中学、干中练、干中悟,不仅扩大了研究视野、积累了实战经验,破难解题的研究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过去,几个人完成一项任务,现在每个人都同时承担了两个以上的课题项目,且在各自的研究方向、项目分工上都有独到的经验和特长,大家完成任务的信心更足、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更强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三是探索了新型模式,活力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按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我们馆在项目选题、人员组合、学术攻关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职能处室以相当大的自主权,对研究经费给予充分照顾,较好地保障了大家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档案研究工作是一项需要默默耕耘、潜心投入的脑力劳动,馆里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努力为大家创造温馨的内部环境。现在,从事档案研究的6名干部,全部具有副研究馆员以上的高级职称或研究生以上的高等学历,是全馆技术职务最高、学历最高的人才集结地,成为展示档案编研工作发展与档案人才建设和谐共进的一个窗口。
我馆编研工作在这些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军内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建设的庄严使命,档案编研工作在课题的前瞻性、服务的及时性、内容的针对性等领域,在人才知识结构、手段方法创新、项目经费保障、规模效益实现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矛盾,这对我们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建立新机制、实现新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这条主线,积极适应国家提出的“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和总参办公厅党委为我们提出的“三馆、四库”目标要求,积极适应“战场”与“市场”、“信息流”与“人才流”等新形势、新理念、新要求,突出编研队伍建设,突出大项课题研究,突出成果宣传推广,努力加强编研效能建设,加强重大课题攻关,加强馆藏资源开发,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档案编研工作向多领域渗透、多成果展示,不断提高档案编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构建与“一流馆工程”相适应的编研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