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杨浦文化寻根”拓展档案编研新路
上海市杨浦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是上海大型工厂和产业工人集中的区域,也是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云集的地方,有近代最早的杨树浦水厂、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鱼市场和天章记录纸厂等,也有闻名遐迩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财经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进入新世纪,杨浦的新目标就是建设融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为一体的“三区融合”的知识创新区。围绕这个新目标,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进发途中,杨浦档案事业同样能够体现其特有价值。近年来,通过开展“杨浦文化寻根”活动,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保护,深化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档案编研工作实现根本性转变,从而拓展档案编研的新路。
一、编研从为档案馆升级服务到为区中心工作服务
以前我们局馆所编的《全宗介绍》、《档案馆指南》、《大事记》、《档案利用实例汇编》和《基础数字汇编》等档案参考资料,主要是为档案升级考评服务,缺乏时效性和广泛性,大多在档案馆“冷藏”,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编研成果的作用,导致了档案编研工作的沉寂和被动。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快融入区中心工作的主旋律,主动唱响档案编研的时代曲。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杨浦区档案局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寻找编研工作新的突破口,围绕黄浦江岸线杨浦段的综合开发的热点,对大连路到复兴岛之间的十六个大中型企业和复兴岛公园的档案资源状况进行调研,经过实地调查,撰写了《保留历史轨迹,开发档案资源———黄浦江岸线(杨浦段)企业档案资源状况的调查》报告。2003年,又会同区文化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杨浦文化寻根”之旅,对“百年工业”、“百年高校”和“百年市政”三个课题开展了调查。通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从中精心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杨浦文化寻根图集》、《世纪杨浦》等精美画册,得到区领导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在《保留历史轨迹,开发档案资源———黄浦江岸线(杨浦段)企业档案资源状况的调查》的报告中我们提出:希望区里“在黄浦江岸线(杨浦段)的开发中,保留、利用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而就在提出建议的同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历史较早的曾是远东第一高度的杨树浦发电厂的烟囱被拆了,《解放日报》上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市、区引起很大震动。区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支持这次“杨浦文化寻根”活动。活动意外发现现存杨树浦煤气厂内历史最悠久的老储气柜正在被拆卸,这老储气柜是英商在30年代设计的,由10000多个铆钉焊接而成,可储存20000立方米煤气。为了防止“烟囱之死”重演,区领导决定亲自出面制止这种毁坏文物的行为,紧急邀请市文管委、市房地局、市燃气管理处、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杨浦区规划、房地、文化、档案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召开专题论证会,就如何加强对杨树浦煤气厂老储气柜的科学保护发表意见和建议。经过8个月的评估和论证,并挤出资金落实保护措施,这座老储气柜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杨浦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例之一。
杨树浦水厂、上海电站辅机厂和上海卷烟厂成功地由企业或者私人进行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的又一范例。被列为老厂房保护经典的是由英商休斯顿公司建筑设计的杨树浦水厂,从1883年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亲手开阀放水起,它久经岁月风霜123年。如今走进去,依然能让人弹眼落睛,整座建筑呈铁锈红,雉堞缺口的城墙,圆锥顶,红窗,标着建造年份的三角形屋顶,里面还坐落着一座美轮美奂的上海自来水展示馆,过去与现在这里对话。始建于1923年的上海电站辅机厂,是美国GE电子公司在亚洲投资最大的电子工厂(即慎昌工厂),高大的厂房墙面上至今清晰地留着慎昌洋行的三角形标记及GE的LOGO。厂内最长的一个车间没有一根柱子和隔间,末端直接面对黄浦江江面,它曾经是一个货轮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滨江创意产业园就在这里诞生。
还有老厂房与现代博物馆并存的范例,有与上海卷烟厂(前身英美烟公司的三厂)遥相呼应的中国烟草博物馆,它是一个集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烟草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座中国烟草知识的宝库,也是一个上海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上海城市的文脉也得到了很好延伸。
二、资源从馆内开发到走出去广征博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馆藏,就很难编出高质量的编研成品。我们首先从馆内现有档案资料中找出线索,制订调查纲目,再走出去到相关单位查找,把所需档案资料挖掘出来。在“杨浦文化寻根”的活动中,先后到市档案馆、市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市政协、杨树浦水厂、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上海鱼市场等有关单位调查,拜访了上棉十七厂的老劳模黄宝妹、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叶文汉、孙茂兴等,收集到大量有代表性的珍贵照片、文字资料。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我们惊喜地发现了昭和十一年(1936)日本绘制的上海沿江企业地图和“大上海计划”期间处于杨浦地理位置的老地图,这是三、四十年代杨浦工业繁荣、市政兴起的最好佐证。杨树浦滨江沿岸是当时著名的工业走廊,是中国近代工业崛起的代表。如今,被列为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近代建筑”有大小老厂共十余家,这批“宝物”呈现在人们眼前:杨树浦水厂哥特城堡式建筑,杨树浦发电厂内的锅炉房和铁皮车间,杨树浦煤气厂内的上海现存历史最早储气柜,英商怡和纱厂内的物料间、仓库、车间和英国乡村式别墅,英商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仓库大楼,上海鱼市场船型建筑等,它们都是上海近代的优秀建筑。还有“大上海计划”中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酉设计的中西结合式样的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博物馆、江湾体育场、外观如飞机形状的飞机楼等,它们宛如包含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活的历史博物馆,荟萃了三、四十年代上海城市建筑的精华,包含了中外建筑师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
再比如《杨浦百年史话》中“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诞生的故事。说起国歌的诞生,与杨浦区内的上海电通电影公司(后为荆州路405号上海新沪钢铁厂,已拆)拍摄的《风云儿女》有关,由于《风云儿女》的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众所周知,这首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可是两人的关系如何呢?有人提出两人从未碰过面,这就需要史实证明,我们从上海市图书馆、市政协浩瀚的图书资料中查到,田汉与聂耳不仅碰过面,而且是亲密战友。聂耳入党是由田汉介绍的,存有两人合照为证,入党时的见证人就是夏衍。这些逸闻增加了《杨浦百年史话》的可读性、趣味性,拓展了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路子。据复旦校史记载,孙中山是复旦第一任校董,我们在《上海建筑荟萃》里找到了“大上海计划”中竖立在五角场、后被日军推倒的孙中山铜像照片。
这次“杨浦文化寻根”活动,加强了对一些知名企业、大学和名人档案的资料照片征集,大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料。采取利用馆藏档案和馆外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编研,搜集的资料既能丰富档案馆馆藏,又满足档案编研的需求。
三、工作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
受传统观念影响,过去档案编研工作主要以自编为主,由于人员、经费所限而不能广泛宣传,档案的作用受到限制。现在,采取与文化局等单位团体合作、联合编研,根据先里后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进行具体安排,先后制订了“杨浦文化寻根”的前期计划、“杨浦文化寻根”纲目检索和情况汇总等,规定了寻根的任务、数量和具体要求,使“杨浦文化寻根”任务得以顺利圆满完成。我们还聘请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庄志龄,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郑祖安和老编史修志人员张观复、毛节裕、黄汉民等予以指点。通过这些前期工作,我们收获很大,总计翻拍照片280余张,翻印档案资料900余张,并从中精心挑选出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历史文化渊源的珍贵图片资料,为制作《杨浦文化寻根图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得到区领导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同时,由于档案编研工作借助了外部力量,互通有无,加快了出书进度,提高了编研质量,弥补了人员、经费的不足和馆藏资料的不足;也扩大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加强了档案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沟通联系,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杨浦文化寻根”的编研材料,突出了为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服务,为弘扬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提供了可靠依据。《世纪杨浦》、《杨浦文化寻根图集》的精美画册一出版,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这些画册展现了杨浦历史上旧市政府中心、沿江工业企业和大学荟萃的地方特色,从而为延伸杨浦历史、提升城区功能、建设知识杨浦发挥了作用。经过近几年努力,团队合作发挥了成效,档案工作的特长优势得以彰显,较好地完成了“杨浦文化寻根”的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同时,合作编研对档案编研人员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能近距离学习其他部门的长处,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编研人员不仅能“编”,还能开展对档案的研究工作,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四、成果从内部参考留存到公开发行
“杨浦文化寻根”启示我们,档案编研成果不能仅满足于索引和方便查阅的功能,以前我们编纂的《五角场昨天、今天和明天》、《杨浦区档案创经济效益实例选编》、《杨浦旅游指南》、《杨浦区注册资金五百万以上民营企业资料汇编》、《杨浦之最》和《大上海追忆》、《日军在华第一个慰安所》旧照片集等二十余种成果至今还藏在馆内作参考留存之用。这次“文化寻根”的档案文化产品,如《世纪杨浦》已公开出版。去年,我们还和文化局合作编写最新题材的《杨浦百年史话》,把杨浦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用生动的故事增加杨浦人民对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改变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大杨浦”穷街的形象。《杨浦百年史话》今年将瞅准“七·一”,在国歌诞生地荆州路405号上海电通电影公司(后为新沪钢铁厂)举行纪念仪式时,以公开出版的方式向社会发行,使它不仅成为不同年龄层次人们所欢迎的通俗读本,而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刊物,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影响力。另外,还将开发《记忆杨浦》的台历、贺卡和明信片等系列产品。
围绕知识创新区建设,“杨浦文化寻根”之旅宣传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按照“历史的延续、文化的弘扬、功能的提升、环境的优化”的要求,“杨浦文化寻根”的编研成果已成为过去与现在相连接的纽带,从“工业杨浦”走向“知识杨浦”,杨树浦路滨江岸线的改造也正在逐步实现已有的构想。在收购置换那些退出市场的老企业后,全区“添彩工程”已经启动。宁武路口闲置的上海制皂厂行政大楼被修葺一新,改建成有1.2万平方米用房的“上海知识产权园区”;平定路口空置的煤炭码头堆场已旧貌换新颜,建立了占地8300平方米的“上海市环保科技工业园”;上海电站辅机厂经著名艺术家登琨艳的“魔法之手”改造成前卫的大型设计中心,兼具工作、会展、商务、餐饮等功能。同样,“杨浦文化寻根”挖掘出的杨浦百年“市政文明”为复旦百年校庆和建设新型校区作了精彩铺垫,也为五角场副中心添加了极具视觉效果的标志性建筑“彩蛋”。大型钢结构建筑“彩蛋”,形象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绘红彩蛋,“彩蛋”在黑夜与白天都会变幻出多彩绚丽的颜色,借助其孵化、孕育、诞生的概念来象征“知识杨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未来。与“彩蛋”相呼应的立交下沉式广场将成为五角场人流的中转站,通过从下沉式广场辐射出去的地下通道和多达21部的电梯,可轻松到达五角场周围的各条道路,并可直接进入各大商场。不久的将来五角场副中心将更加流光异彩。
此次“杨浦文化寻根”活动增强了各级领导对历史档案和文物的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文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区文管委的成立,也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赢得了区领导的重视。区领导先后指定档案局调研犹太人墓地、三十六宅、国歌诞生地、黄兴路由来、董大酉和赵无极故居等历史档案资料,要求区档案局配合市东中学90年校庆准备档案资料,这些无不为档案编研提供了新的课题,开辟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