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路,做好新疆地区档案编研开发工作
2006年1月19日下午,《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的出版新闻发布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一楼大厅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自治区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开发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果。作为该馆的一名档案编研人员,近几年的编研工作实践,使笔者深深感到,拓展思路,寻求合作,多渠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做好边疆地区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全疆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36个,保管档案260余万卷。就数量而言,这个数字不算大,远不及内地其他省、区,但这些档案全面反映着新疆近、现代的历史,记录着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保卫边疆,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新疆的经济基础与发展速度远不及内地一些省、区,新疆档案工作所需的各项投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和制约,经费问题一直以来成为束缚档案编研开发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自治区档案馆拓展思路,通过与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合作,与自治区其他部门、机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日本友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的代表小岛康誉先生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介绍,来到自治区档案馆查阅档案。利用这一机会,自治区档案馆的同志向他介绍了组织人员编纂《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的情况,小岛先生欣然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且要将其作为他正在组织开展的中日尼雅科学考察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长的时间里,我馆编辑人员就完成了专题全部材料的整理编辑工作。2001年6月,自治区档案馆与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合作的第一部编研成果———《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正式出版。该书收录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467件,真实地记录了自1893年至1931年,俄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及美国、芬兰等国家的探险家及其考察队在中国新疆进行考古和考察活动的概貌。按照与小岛先生所订的协议,这部书的一部分由他带到国外,赠送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图书馆利用、收藏。从目前收集到的评论看,外国学者对这部书的评价很高。在国内,这部书也获得了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殊荣。2003年,双方再次合作,开展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合作再结成果———一部反映70年前中国与瑞典共同组织包括多国科学家在内的考察团,共同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是新疆)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整体情况的档案史料汇编又正式出版了。2006年新年伊始,自治区档案馆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举行了新书的出版新闻发布会,小岛康誉先生,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领导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出席了发布会,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按照协定,部分图书仍由小岛先生带到国外,由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收藏、利用。新疆档案馆的编研成果再次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新疆、研究西域历史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自治区档案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对方提供经费,自治区档案馆组织人员编辑整理的三部史料汇编即将正式出版———《新疆各族民众抗日募捐活动档案文献汇集》,收录馆藏档案670份(约80万字),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新疆各族民众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大力支援抗日前线的历史,对教育、鼓舞后人发扬抗战精神,积极投身于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将发挥无以替代的作用;《新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档案史料汇编》,收录馆藏有关新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形成的档案近2000份(170余万字),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新疆的社会历史面貌和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民国时期新疆文化教育史,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近代新疆蒙古族历史档案》,收录馆藏档案600余份(40余万字),集中反映了清朝光绪四年(1878)至1949年有关新疆蒙古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活动的情况,为深入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二
拓展思路、合作开展档案编研开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了出版经费,更重要的是,它还扩大了自治区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了“死档案”变作“活信息、活教材”的社会作用。大家知道,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开展主动服务的一种方式。零散的、分散于不同卷宗中的档案信息,经过编研工作者的劳动,成为系统的、经过科学整理的、有序的档案编研成果,档案的价值和产生的社会效果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正是有这几年对外开展合作编研的工作实践,使得自治区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新疆社会科学院吴福环院长评价《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一书时说:“新疆档案馆组织人员把该馆保存的有关考察团的重要档案整理出来,汇编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与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共同出版,是学术界的一件好事。……这本书汇集资料全面,编辑体例得当,体现了编辑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建英博士说,这本书的出版“更是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可贵的基础性工作”。新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孟楠博士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一书的出版,是一件造福于社会各界的好事,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新疆近代历史的考察和研究。”这些部门与自治区档案馆开展的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合作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编辑出版史料的过程中,自治区档案馆还充分利用整理出的材料,举办了不同主题的档案展览,建成了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档案在资政育人方面独有的社会作用。《新疆历史与发展展览》由“新疆与祖国内地绵长久远关系综述”及“国难篇”、“爱国篇”、“建设篇”、“团结篇”、“关怀篇”等五个篇章组成,集中反映了近、现代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御外侮,携手一心共建边疆的辉煌历史;《不能忘却的记忆———新疆各族民众抗日募捐活动档案文献展》,由“综合篇”、“募集寒衣运动篇”、“文化劳军运动篇”、“鞋袜劳军运动篇”、“献机运动篇”五个部分组成,全面翔实地再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以多种方式支援前线的史实,集中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展览是自治区档案馆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00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带领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及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自治区档案馆参观了展览,王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自治区档案馆挖掘档案资源,举办这个展览,不仅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启迪,很有意义。自展览开展以来,已有100多个单位、4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留言簿上有参观者留下了这样的话:“想不到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着这么多有珍贵价值的档案,想不到新疆各族人民为抗战作出过这么巨大的贡献。”“在看过的展览中,这个展览在设计和布展上算不上很好,但它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展品都是档案,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区内外10余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跟踪报道,《新疆日报》用一个专版对展览内容进行了介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围绕展览制作了10个系列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在《华语之声》节目中进行了播报。
三
拓展思路,寻求合作,多渠道开展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实践,也为自治区档案馆培养了一支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编研工作队伍,编研成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编研经费不足,“只编不出”的情况曾严重影响编研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开展合作编研后,出版经费有了保障,编研人员的工作热情被点燃,工作劲头十足,大家自愿地加班加点。而且,由于合作单位都是高层次的研究部门,这势必要求编研人员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两书都收录了人物活动照片、档案原件照片,增强了历史感、真实感;两本书的照片说明、序言、后记、编辑说明、目录等,使用了中、日、英三种文字,扩大了利用者范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一书还采用了附录索引的形式,更加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更加便于利用者使用。编研工作的实践也使自治区档案馆的编研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编纂工作经验。为带动全疆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开展,自治区档案局于今年2月举办了“全疆档案编研工作基础培训班”。这是自治区档案局第一次针对档案编研工作举办的培训班,授课老师都是自治区档案馆参与近几年合作编研项目的同志。他们将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传授给来自全疆各地的档案编研人员,以此拓展各级档案部门的编研工作思路,提高全疆档案编研干部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带动全疆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形成档案编研开发的合力,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开发边疆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在看到近几年自治区档案馆通过拓展思路、寻求合作、多渠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笔者也清醒地知道,相对于自治区档案馆37万余卷档案而言,现有的编研开发成果还是很有限的,相对于全疆260余万卷档案来说,这些成果更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无论是合作的范围还是合作的形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改进,档案编研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需要不断地提高。笔者深信,只要思路打开了,渠道拓宽了,边疆地区档案编研开发的路子会越走越顺,档案编研开发服务边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效果将会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