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档案编研工作创新刍议
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编研工作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发展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影响程度不同的编研成果,在自治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进入21世纪后,档案编研工作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有的已经产生负面影响。如何使档案编研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我们认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推动内蒙古档案编研工作,需从以下八个方面下工夫:
一、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找准档案编研工作的位置
文化属性是档案馆的基本属性,档案史料编研工作当属文化范畴。长期以来,囿于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和传统档案工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内蒙古档案的编研工作也仅在科学研究部门和编史修志单位显示其价值。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在部署全面建设文化大区工作时,提到了许多单位,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偏偏遗漏了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更是不被提及。但是,档案馆和档案编研工作的文化属性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作为档案编研工作者,找准档案编研工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位置,自觉将档案编研工作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以档案文献为研究对象、向社会提供档案资料服务的工作。浩如烟海的档案馆(室)藏档案,是无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档案编研成果以其研究对象的丰富、真实、可靠而受到重视。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坚持特色,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扩大影响,寻找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契机,符合档案编研工作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域的地位和实际状况。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潮中,内蒙古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举措,为档案编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配合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工作,内蒙古的编研工作又有新的进展,继《穿越风沙线———内蒙古生态备忘录》、《绿色档案》、《内蒙古抗击“非典”志》后,《哲里木风云》、《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大事记》及档案馆参与的《内蒙古社会科学志》的编写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二、转变工作思路,从实际出发,跨越思想藩篱,打破各种人为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编研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大不相同,特别是涉及本地区的历史档案,基本上保存在自治区和部分盟市旗县档案馆,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多数凌乱,缺头少尾,系统完整的仅占其中一小部分。这就给全区普遍深入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困难。档案编研工作要发展,就必须克服这一困难。过去,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和少数盟市档案馆在开展编研工作过程中,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在编写《穿越风沙线———内蒙古生态备忘录》过程中,首先组织力量查阅馆藏的有关档案,之后又向社会有关部门征集有关资料,最终使该书的编写工作如期完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和通辽市档案局合作编写的《哲里木风云》,沿用《穿越风沙线———内蒙古生态备忘录》的做法,从社会有关研究部门聘请了部分编写人员,直接将他们所掌握的有关资料,运用于编写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尝试新的做法时,也曾听到不同的议论,说档案编研工作应该围绕馆藏,有什么样的馆藏,就编什么样的成果。这种抱守档案馆馆藏、忽视编研工作的社会需求、关起门来搞编研的自我封闭式的做法,已被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否定。在经济走向一体化、文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下,馆藏相对贫乏的省市档案编研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最大限度地保持编研成果的档案特色的同时,走与社会交流和资源整合的路子。
三、正确处理编和研的关系
众所周知,档案编研工作包括编和研两大部分,编和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编研工作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初,鉴于社会需要和编研力量的实际,主要以编纂馆藏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为主,同时,编研人员也撰写一些档案史料研究文章,偶尔也参与编史修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史料编纂成果市场的萎缩,开始把档案史料研究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并陆续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应该说,这是根据开发馆藏档案的实际、社会需要和编研力量状况作出的正确选择。而且,档案编纂工作也需对有关档案史料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档案史料也离不开收集、整理、吸收、消化有关档案史料。过度强调围绕馆藏、以档案史料编纂工作为主,或是以档案史料研究工作为主,都是不正确的做法。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二者兼顾,应是今后坚持的方向。
四、树立精品意识,在打造精品方面下工夫
树立精品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文化领域的流行语,和经济领域名牌理念一样,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档案编研工作属于文化范畴,树立精品意识,在打造精品方面多下工夫,应是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编研工作,开始向精品方向努力,《穿越风沙线———内蒙古生态备忘录》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正在编写的《哲里木风云》、《内蒙古上山下乡知青史》,目标也是出精品。
20年来的编研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精品,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不断扩大合作范围,走合作编研的路子
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区,走合作编研档案史料的路子,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经济欠发展,财力有限,投入档案编研工作的经费十分可怜,内蒙古自治区这方面就投入极少。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甚少,又想有计划地开展编研工作,其困难不言而喻。经过探索,走合作编研的道路,完全可以突破经费困难的瓶颈,使档案编研工作摆脱资金缺乏的尴尬局面。
合作编研形式多样,如争取有关单位投入经费,以双方的名义合作开展编研工作;档案部门以编研人员参与到其他单位的编研课题中工作;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之间的合作;地区间档案或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其他社会力量间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向社会筹集编研工作经费等等。所有的合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既解决编研经费问题,又通过合作编研方式,多出成果,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述合作方式,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开展编研工作过程中都应用过,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如与内蒙古党史研究室合编的《大青山革命历史档案选编》,与乌兰夫研究会合作编纂的《乌兰夫论民族工作》、《乌兰夫论牧区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与通辽市档案局合作编写的《哲里木风云》,参与编写的《呼和浩特革命史》,参与编修的《呼伦贝尔志》、《武川志》,与三门峡中广通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编写和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大事记》,等等。所有合作都表明,在经济落后地区采取合作的方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现实可行,今后应继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档案的编研工作。
六、加强队伍建设,解决编研人才断层问题
编研工作中人才是决定编研工作成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编研工作过去取得一些成果,是与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编研队伍分不开的。时光荏苒,部分成熟的编研工作人员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受行政事业单位录用新人制度的制约,正规大专院校历史、档案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进不来,编研工作人才面临断档的严重局面。在这种两难的状况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补救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在档案馆现有工作人员中,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以老带新,通过学习和编研工作实践,提高其编研工作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编研工作者;二是继续聘用那些已经退休、身体状况较好的编研工作老同志,参加到具体的编研项目中,发挥其余热:三是从外单位聘请适合既定编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参加编研课题。从长远来看,想方设法引进一些有较高学历、经过专业培训的年轻的档案编研工作人员,充实和稳定档案编研工作队伍,仍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七、注意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
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是全国少数民族省区编研工作的特色,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编研工作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编研工作围绕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取得了一些成果,不仅编纂、编写了大量的汉文档案材料,还编纂和编写了几十种蒙古文档案资料,如《大青山革命历史档案选编》、《民族团结档案史料选编》、《乌兰夫论牧区工作》、《乌兰夫论民族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蒙文档案史料汇编》、《成吉思汗八百宗档案史料汇编》等等。这些编研成果,普遍受到社会的好评。
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应贯穿少数民族地区档案编研工作始终,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编研工作长期坚持的方向。随着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档案史料编研必将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不论外部社会条件如何变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编研工作中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不能变,也唯有这样,档案编研成果才能以其鲜明的特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档案编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区。蒙古族语言文字依法受到保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大量反映本地区历史的蒙古文和汉文档案,流传和保存至今的蒙汉文珍贵档案的数量也很可观。在开展汉文档案编研工作的同时,重视蒙古文档案编研工作,不仅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举措。
八、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档案编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使馆藏档案史料高效便捷地发挥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科研究。所谓的效益,不外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类型。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编研工作基本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编史修志选题,编一些供领导决策参考、党政工作和编史修志工作参考的成果,就是说,把编研工作选题立项的着眼点集中在社会效益方面。至于说编研成果出来后,能在社会上销售多少,则不是考虑的重点。之后,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旗帜引领下,又编了一些供企业和社会其他单位参考借鉴的小册子,出发点是为企业经营、生产和保全经济利益服务,也没有把所编成果的销售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90年代后,由于编研工作经费极度缺乏,确定编研课题时,才被迫考虑将来成果的销售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加以认真落实。进入新世纪后,才真正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走档案编研工作良性循环的思路,并付诸实际行动。编研成果的发行量增大了,编研工作的经费压力缓解了。工作实践证明,对于像内蒙古这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来说,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编研工作经费的良性循环,应该坚持不渝。
总而言之,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创新世纪内蒙古地区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是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内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编研工作有许多共性,与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又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我们相信,上述八个方面的工作如果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假以时日,内蒙古的档案编研工作如同内蒙古经济建设一样,定能攀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