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后编研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工作思路的调整
进入新的世纪后,随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全国的档案编研工作普遍陷入低潮。极富档案史料编研传统的重庆市档案馆,其编研工作也因此进入到一个低落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档案史料汇编停滞不前,处于低潮。如前所述,重庆市档案馆的档案史料汇编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呈现出其历史的辉煌。在此期间,重庆市档案馆几乎每年都有一部高质量的档案史料汇编出版。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庆市档案馆的档案史料汇编工作,则因种种原因一下跌入低潮,在1994年7月出版《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之后,直到2003年12月公开出版《卢作孚书信集》时止,近10年间没有公开出版一部档案史料汇编,重庆市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也于此时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其次是馆刊《档案史料与研究》杂志效益低下,难以为继。馆刊《档案史料与研究》杂志创办于1989年1月,创刊之初,曾以其丰富、珍贵的档案史料吸引了全国一大批读者和作者。但随着整个学术界的不景气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馆刊一直处于内刊状态,使得该刊知名作者的来稿越来越少,影响也越来越小,发行量逐年下降。但其定时定期出版的性质,又耗去了编研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重庆市档案馆的编研工作既缺乏统一的安排和计划,又无付诸实施的人力和财力的被动局面,这也是造成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是档案编研人员编制减少,工作积极性下降。2002年,重庆市档案馆整体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后,虽然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没有变化,但名称变了之后,一方面没有了过去评聘职称的硬件要求,大家在研究方面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因工作需要,编研处的两个工作骨干调离编研部门,不仅削弱了编研力量,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在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既是此间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停滞不前的一种表现,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面对此种困境,2002年底,编研部门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对所处现状作了理性分析,认为如果沿袭过去的工作思路,不改革创新,整个重庆市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将愈来愈难,其生存的路子也将越来越窄,最后将失去其在档案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充分论证,并报局、馆党组批准,于2003年初提出了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思路以“遵循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工作的传统优势,在保持传统编研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服务机制的创新,不断拓展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对象,以保证编研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起色,维持并发展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在全国档案界、史学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地位”为总原则。为达此目的,我们决定:
第一,鉴于馆刊《档案史料与研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而这些困难又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决定停办馆刊《档案史料与研究》杂志,以现有人力、财力,改为公开出版“重庆市档案馆档案资料丛书”,每年一本,这样既保持了重庆市档案馆在档案编研方面的传统优势,实现了档案工作为学术研究服务的目的,又把握了工作中的主动权,有利于集中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编研工作进行组织和规划。
第二,为达到“档案工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服务”的目的,办一份与现实工作紧密结合,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借鉴或为其了解某一方面基本知识提供素材的《重庆档案信息拾萃》。该信息资料的服务对象为市级四大班子副秘书长以上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等方方面面,形式也多种多样。鉴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字数不能太多,但要力求生动,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借鉴作用,内容要真实可信。
第三,转变服务机制,更新服务观念,不断拓展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加强档案与社会各界的融合,让档案走向社会,使“固定”的档案“活”起来,并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社会各界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在广大市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