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献编研,强化研究功能
编研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也是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为适应开展这项工作的需要,我馆早在1980年就设立了编研部,专门从事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应该说,这在全国起步较早。
据不完全统计,仅1980年至1994年就汇编出版档案史料20余部,共计2000多万字;在各类期刊、史志资料上公布专题性史料10余种,40多万字;撰写并发表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150余篇,70余万字。1995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从立足打造编研大馆出发,对编研机构做了新的调整,将编研部与利用部合并,组建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部与其他业务部相结合,各自承担不同的课题,互相配合,协同工作,既发挥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部在编研工作中的主力作用,又发挥其他业务部结合各自实际工作搞编研的积极性,促进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普遍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水平。十年间,编辑出版档案史料汇编40余种,150余册,5000余万字,编辑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余部。这些编研成果向国内及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扩大了档案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
总括十几年的工作,我们注意把握这样几点:
一是依托馆藏,适应社会需要,优化选题。选题是编研工作的首要环节。我们在落实选题时,要求选题必须立足馆藏档案的现实基础。了解客观需求,由此策划的选题,社会认可率达到了100%,如奉系军阀档案是我馆的馆藏特色,历来为史学研究者所关注。多年来,我馆在奉系军阀史料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了切实的编研计划,前后编辑出版了6个专题汇编。
二是适应市场,系统开发,解决出版难问题。史料汇编出版难是制约编研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们一方面重视优化选题,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对图书市场的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了出版形式,将编辑中小型专题史料向编辑大型、系统史料转轨,将单纯铅印出版向影印转型。近10年来,我们出版了总计100多册史料,与一些出版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了自主出版、成系列出版,对社会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是争取立项,实现编研成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每年,我们都把立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3—2004年,我馆参加了东北边疆史研究课题,编辑了《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编》,该选编包括外交、边务、朝鲜移民、安东海关、旗人生活等多项内容,共计76册。
四是重视编研质量,力争在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我们在编纂档案史料的同时,也注意大力提倡学术研究,引导档案馆逐渐从服务型向研究型转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参与撰写的《甲午战争图志》,获1996年度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3年编译的《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是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为沈阳市“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直接的文献依据。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编写了《国难国耻国愤国魂》大型画册,省委副书记王万宾称此书“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五是重视交流和展示,在展示中发展,在交流中提升。为提高编研成果档次,加强交流,促进编研工作更好地发展,我们于2005年举办了辽宁省首届档案编研成果展,这次活动内容包括档案编研成果的评审、展览、参观、成果点评、专题学术报告会等多项内容。参展成果729项,参评成果206项,其中,182项成果获辽宁省档案局档案信息开发成果奖,两场学术报告会受众达400余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