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其他途径
1.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扩展档案利用服务领域,是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新型手段
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各级国家档案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共享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北京市档案馆于1996年在北京经济信息网上开设栏目,从1997年开始进行网站建设,2000年底向社会公众推出开放档案目录网上检索服务。2002年底,馆网站进行了较大规模改版,定位于档案信息服务,相关链接10个一级栏目,20余个2级栏目。2005年底建成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初步实现了市档案馆和区县档案馆之间的联网及开放档案目录的馆际共享,档案馆依托网络提供社会化服务正在成为现实。
方便、快捷、准确地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是以一个完备的档案检索体系和周到的利用服务为支撑,北京市档案馆主要提供两类网上档案利用服务:
一是开放档案目录网上检索服务。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检索数据量稳步增加,已达100余万条目,设有6个数据库,包括北京市档案馆84.25万条开放档案目录,检索信息覆盖馆藏84.1万卷(册)档案,占全部馆藏量的53%,涉及180多个机构、团体;还包括18个区县档案馆藏部分开放档案、资料目录,揭示了北京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金融、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公众多层次、多角度地提供系统、准确、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将一些社会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如学校、医疗、寺庙、园林、会馆、娱乐、礼俗、契约、名人、治安、老字号、地图等,预先设置了快速检索键,利用者可直接点击浏览利用。此外,北京市档案馆还陆续编制了“北京市行政区划”、“北京市政府组织机构沿革”、“北平学生运动”、“日本侵华罪行实证”、“抗战时期北京地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北京市劳动模范”等21个专题档案目录,以及工商税务档案、房产档案、诉讼档案、婚姻档案、照片档案等12个专门档案目录,提供不同层次的检索服务,方便社会公众利用。
二是提供档案全文网上利用。档案全文上网提供利用,不仅是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而且是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为更快捷、方便地为公众提供档案实体内容的利用,北京市档案馆于2002年开始进行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2004年8月率先在网站上推出档案全文阅览服务,提供了北平市政府和北平市社会局两个全宗28.8万页档案全文阅览,内容涉及北平市政府组织、行政管理、行政区划变动、人事、警务、外事、社会管理、市政建设、房地产、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团体、农工商、合作社管理、公益救济、寺庙等方面内容。2006年底,还将新增100万页档案全文的网上在线阅览。
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访问量从“十五”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上升到“十五”末期每月的6万次。截至2005年底,网站累计访问量已达到161万余人次。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已经成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公共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
2.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工作,是档案馆发挥社会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积极拓展
2001年5月,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在北京率先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受到国家档案局的肯定和认可。2005年10月8日,北京市政府第160号令公布《北京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市和区、县档案馆是本级人民政府指定查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场所;市和区、县档案馆应当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检索和全文查阅等服务工作,供公众免费查阅。在档案馆设立政务信息公开场所是体现国家综合档案馆社会公益性的一种方式。目前,北京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部开展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工作。同时,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还将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委办局网上公开的政策、法规文件栏目作相关链接,设置了北京市行政规范性文件查询服务。综合档案馆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利用工作,有效地参与了政务公开建设,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21世纪,20世纪的近现代史将成为21世纪研究的重点。作为省级综合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典藏着众多的、珍贵的档案文献,其主要是以近代百年来形成的档案为主,这部分档案文献是研究近现代民国史、北京史最重要的史料。在新形势下,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加强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多渠道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为学术研究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这是综合档案馆满足档案信息社会化共享与社会化利用需要的根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