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主要途径
1.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提供档案咨询阅览,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传统方式
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档案史料弥足珍贵。北京市档案馆作为省级综合档案馆,依据法律规定,“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先后于1996年、1997年、2003年和2006年分四批向社会开放档案,共计841039卷(册),时间跨度从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到1986年(1966-1976年档案除外),占馆藏形成年满30年以上档案总数的74%。普通公民和组织均可凭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到档案馆查阅所需要的档案。
作为传统的公共服务方式,北京市档案馆近年来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档案咨询阅览及接待工作质量,方便各界人士利用。在接待利用方式上,除了日常接待利用者来馆查询外,还提供电话、信函、电子邮件及网上预约服务、专题服务以及双休日预约查档等几种服务方式。在利用服务方面,为向社会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查档环境,北京市档案馆于2002年对利用大厅进行了改造,建成包括开架目录资料阅览区、数字档案文件检索阅览区、纸制档案阅览区、缩微胶片区、音像档案视听区五个功能区,既可为利用者提供传统的档案阅览服务,又可满足利用者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档案信息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还在利用大厅增设了中英文对照的检索区和阅览区查档提示牌,设置首问负责制和咨询引导员,充分显示了档案馆面向社会公众、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通过对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将有关城改拆迁、优抚待遇、经济政策及招工、房产、婚姻、知青等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档案接收进馆,极大地改善了馆藏结构,同时辅之以有效的档案利用宣传工作,公民利用档案维护权益、开展学术研究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档案利用方面出现了“利用人次多、普通百姓多”的喜人景象,档案利用人次、卷次大幅增长,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12月,到北京市档案馆利用档案批次达20693次,人数已达42741人次,利用档案567627卷。其中,为了进行学术研究而查阅档案的4713人次,利用档案73545卷;编史修志11955人次,利用档案368657卷;工作查考14495人次,利用档案98179卷;个人取证6551人次,利用档案12378卷。“档案馆利用人次”和“档案馆网站访问量”被纳入《北京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设计方案》,成为衡量北京市社会进步的指标之一。
2.加强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馆实现档案
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北京市档案馆突破传统工作方式,拓展服务对象,加强档案史料研究,积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学术研究动态、围绕百姓的需求开展工作,分别采取定期公布档案史料、编辑出版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专题史料汇编、进行实地调查、召开史料研讨会、拍摄电视片等形式,扩大社会利用面,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
(1)创办《北京档案史料》,定期进行档案史料研究公布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北京市档案馆于1986年创办《北京档案史料》,以“发掘史料、公布档案、提供利用、推进研究”为宗旨,以刊登馆内外藏各类档案资料和发表相关研究文章为基本内容,借此架起档案馆与学术界之间联系的桥梁。近年来,根据社会需要拓展了内容,陆续刊登名人日记、调查报告、口述史料、碑刻史料等。《北京档案史料》所刊发的档案史料、学术研究及资料性文章,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及北京地区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关于近现代北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史料的公布,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历史研究,以及为一些现实问题决策提供参考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的欢迎,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被誉为“研究北京史不可缺少的、必备的学术性、资料性丛书”。
(2)编辑出版档案史料,扩大档案社会利用面
档案馆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汇编成书,这是档案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年来,北京市档案馆以本馆的研究人员为基础,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整理、研究,有计划地编辑出版了各类专题史料40余种3500余万字。这些专题性史料的整理公布出版,为北京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翔实、可靠的史料,对于北京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具有参考价值,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称赞。其中多部史料书籍多次分别荣获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各类奖项。
(3)配合中心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着力在档案史料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创办了《档案摘报》,从馆藏档案资料中摘编了毛泽东同志对卫生工作的指示、北京历史上防疫经验等,并利用抗击“非典”档案材料编写了30余万字的内部资料《抗击“非典”北京日志》。至今《档案摘报》已为市领导提供了34期,涉及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水利建设、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内容,直接服务于领导决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切实发挥了档案馆参与首都建设、为首都发展服务的作用。2005年,北京馆策划和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编辑出版《北京抗战图史》、《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在《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第3辑连续组织相关史料专题;召开了《卢沟桥歌》座谈会;进行了佟麟阁将军殉难处调查,组织了时村调查研讨会;举办了吉鸿昌、任应岐史料研讨会;与北京电视台等合作或协作拍摄了《北平那八年》、《北平光复的日子》、《城市记忆———你身边的抗战故事》电视片。在2006年1月市政协会议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依据北京市档案馆完成的《佟麟阁将军殉难处调查报告》,提交了在佟麟阁殉国处和29军阵亡官兵掩埋地点树立标志等的提案。
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了以前的编研成果,特别是《北京档案史料》20年来所公布的史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公布档案的作用,使以前提供给研究者的史料在大众中再次显示出它的价值,档案馆在努力挖掘和实现档案价值的同时,实现了档案馆的社会价值。
3.配合社会热点及重大选题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实
现共享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政府挂牌承认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主动进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教育领域,摸索出一条以展览为主,辅以各种特色教育活动的基地工作模式,拓展了档案利用的范围,丰富了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从1996年新馆开馆以来,利用馆藏档案史料,配合社会热点及重大选题,采取固定展与巡回展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了33个展览,共接待了观众300多万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十五”期间,为配合全市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先后举办了12个展览,接待参观100万人次。其中《百年经纬看北京》、《北平地区抗战史料展》、《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纪念展》、《纪念彭真诞辰100周年展览》、《亲切的关怀,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等,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2001年,为配合北京申办奥运,由市档案馆承办的《今日北京》展览于国际奥委会投票前夕在莫斯科举办,作为“北京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为北京成功申奥作出了特殊贡献。为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在迎接建党84周年之际,正式向社会推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展览,展示了建党以来北京地区41位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号召全市各单位组织党员和群众参观。
为贴近社会,融入大众,服务社会公众,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北京市档案馆与区档案馆合作、与街道社区合作,先后举办了《禄米仓胡同今昔》、《总布胡同今昔》、《外交部街今昔》等系列胡同历史文化展,以及《崇内社区今昔》、《方庄今昔》等社区展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挥馆藏优势,与知名老字号合办了《瑞蚨祥传统商业文化展》、《王府井商业街回顾展》等,既宣传了老字号的企业文化,又使珍藏的档案发挥了作用,受到广大市民好评。
为了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让更多对北京历史有兴趣的民众随时了解档案展览,几年来,我馆先后筹办了《馆藏陈列展》、《中华民族不可侮———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展》、《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曾经的日子———百年霓裳》、《北平的新生》、《北京的胡同———外交部街今昔》、《走向圣火———北京百年体育网上展览》、《建国五十周年庆典彩车模型展》、《“天地正气,一代忠魂”中华英烈展》等20多个网上展览,与传统展览相比,网上展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参观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进行参观,更广泛地实现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共享。
利用书市、庙会举办展览是档案馆扩大馆藏档案信息共享面的新尝试,既扩大了档案馆服务市民的广度,更为书市、庙会增添了历史和文化氛围。几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多次在庙会、书市推出《古都北京》、《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等展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精神食粮,使游人在逛书市、庙会的同时感悟首都的精神文明,为民俗民风的庙会增加了文化教育亮点,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活动课堂。
利用档案史料举办展览,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已逐渐成为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和关注的一种档案开发利用形式,档案展览已成为档案馆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围绕展览,创造条件,组织开展了夏令营、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档案馆的馆藏优势很好地转化成教育和传播知识的优势,档案馆已成为北京市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