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编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是档案编研人员必备的思想品质
创造学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有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的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往往表现出这样一些品质:一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在人家习以为常之处觉察事物的差异性;二是探索过程的发散性,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三是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即用前人未尝试过的独特、新奇的思维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四是思维结构的综合性,即借助多种思维形式、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借助多种思维原料、巧用多种思维工具,在操作上和内容上进行统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想品质,也是一个活动过程。
档案是一种社会资源。档案编研从本质上说是发现并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因为,无论价值多高的档案信息,如果不按特定媒体的传播宗旨和编纂原则去创造,都难以使其纳入信息的传播渠道,其社会的文化价值就难以有效发挥。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档案编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档案信息进行组织、鉴选、加工、整序的一系列的劳动之后,才能使档案信息由单一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档案文化生产才能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最终完成,档案信息中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档案编研工作的这一性质,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编研人员必须努力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和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档案编研朝着向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方向发展。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编研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档案信息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编研人员能否拓展资源开发空间,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创造性思维是档案编研人员必备的思想品质其原因还在于,它是档案编研“出精品”的源泉,在档案编研活动过程中,编研人员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所确定的选题加进自己的构思,往往能推出有创意的佳品。
二、创造性思维决定着档案编研人员的“选择”与“发现”
档案编研工作中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是对选题的选择和发现。面对数量浩繁的档案信息,何所依从,得由编研人员的主体精神来指导。每个编研人员都希望自己有一双慧眼,不要和优秀的选题失之交臂。但是,优秀的选题是等不来的,而是要靠发现的。良好的选题直觉源于理性的判断,也得益于编研人员对信息敏锐的感知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档案编研人员总是善于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从在不被看好的档案中寻找可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档案编研无论选题或选材,始终存在着一个选择与发现的问题,编研人员总是力图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价值标准去评价、选择编研对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决定着档案编研人员的选择和发现。从以往的档案编研成果看,编研人员在确定选题时更多的是考虑为科学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也因此,所确定的选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编研工作要拓展新的资源开发空间,选题应突破原有的思路。档案的内容范围异常广博,可谓纵贯古今,横联百业。档案信息包罗万象,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这就要求档案编研人员在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判断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跳出原有的框框,从根本上———即从“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上来看待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讲,就是编研人员在确定选题时,不仅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学术研究来考虑,对于那些蕴含着丰厚人文精神的档案内容也应纳入选题视野,从而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三、创造性思维赋予档案编研人员科学地处理档案信息的能力
在档案编研活动过程中,编研人员是否具有科学地处理档案信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编研工作的成败。过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编研人员在对档案信息的处理方面,或者习惯于听从上级的意图,或者循规蹈矩满足于固有的模式,对于如何更科学地处理所掌握的档案信息缺少创意,也因此使档案编研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走出困境。近年来,档案部门在探索档案编研新路子的同时,把档案编研的视角转向普通百姓,使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编研人员在对档案信息的处理上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意。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有关单位合作的《老南京》、福建省档案馆编撰的《老福建———岁月的回眸》、《新福建———八闽档案摭拾》、上海市档案馆编纂的《上海租界志》等,这些档案编研出版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无论在视角的取向上,还是编排的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档案史料汇编风格迥然不同,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再如近几年各地档案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有关部门合作拍摄的许多电视专题片、录像片,不仅体现了档案编研成果在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上的创意,也彰显出编研人员在处理档案信息方面独特的创见。这种通过自身文化感知和对有关学术态势的了解,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发出的档案编研成果,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也使我们看到,创造性思维赋予档案编研人员更加科学地处理档案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编研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开发空间。面对不同的档案所蕴含的信息价值和不同的利用者需求,编研人员应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选题理念、选题意图和选题框架去组织行文,编排布局,从中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
四、影响档案编研人员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因素
档案编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具体体现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组构、传播等活动过程中,它产生于编研工作实践,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知识。在一定的档案编研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及经验的总和,即为档案编研人员创造性思维形成必须具备的知识。实践中积累的认识及经验越多,越有利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档案编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见解及观点的集中反映。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也是交流的基础,外界信息和档案信息的真伪、利用价值的大小依赖知识的判断。知识具有积累性,多年积淀下来的知识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智慧。知识也具有渐进性,不断地学习、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知识积累就在于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合理而有特色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档案编研人员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编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是保证编研思维的层次与质量的前提,也是强化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信息。获取相关信息是档案编研人员选题决策的前提。档案编研成果受众(读者)定位和功能的定位、效益的预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方法的确定、选题视角的确定等,都要依赖外部与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及时了解社会信息、读者信息、同行业信息、馆藏档案信息,既可以从中发现最新动态,还可以借鉴先进经验,产生联想,激发灵感。因此,编研人员应时时刻刻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日常的收集,编研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丰富个人信息来源,这样长期坚持,就会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想象力。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基础上对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档案编研人员应掌握各种想象方法,如原形启示法、类比法、联想法等,以创造性的想象为创造性的思维服务。
4.逻辑。思维的规律即逻辑。档案编研思维过程中逻辑的力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编研的结果也就是逻辑战胜混乱、有序战胜无序的结果。创新是对固有模式和秩序的突破与重组,是推陈出新,但它同时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只有符合逻辑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出符合原理的结论。
事实上,影响档案编研人员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编研人员自身的文化底蕴、灵性、体悟力,勤奋与否都与之有着直接的关系。编研人员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使创造性思维得以不断地维持,最终化为一种功底、一种素养、一种襟怀、一种生命素质和潜能。当具备了这种品质和能力,档案编研人员历史责任感的履行、目标和价值的实现都将在这种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