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与精细化
多形式、系列化的档案编研开发的路子怎么走?个人认为,档案编研产品开发要紧紧依托馆藏,瞄准资政服务和公共服务两大需求,集史料著述、编史修志、举办展览、开办报纸专栏专版、合作拍摄电视片、开办网络文史版块于一体,推陈出新,多元并举,综合开发。产品开发思路廓开之后,要突出大手笔、高品位的精品制作,精心选题,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生产,走编研产品精细化之路。
编研产品开发的精细化,涉及选题、策划、创意及编纂工作的各个环节,但时下而言,我感到首先是文本和言说方式的问题。
文本,即编研产品的体裁和形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包装问题,而是对档案进行量体裁衣的过程。一种文本,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档案;而一种档案,可以用多种文本包装,收到异曲同工之效。档案人驾轻就熟的文本以志体、汇编体为多,是档案编研的主流产品,是多形式、系列化编研开发的基础环节,而志体、汇编体多适用于官修文本,读者面不够宽,其价值取向为资政服务,虽然难为公众所接触但其公益目的是广义而恒久的。为公众服务,要求档案编研开发不能仅固定于一两种文本,档案的写作体裁必须向多元化发展,如以纪实体、散文体、杂文、随笔等形式结构的纪实文学、剧本或电视脚本、专栏、专版文章、网络版块等等。这是一种客观需求———走多形式、系列化发展之路,必须在文本形式上搭建多元并举、兼容并蓄的平台。实际上,不光档案界,文学界也同样面临选择文本的问题,不过选择不拘于体裁的层面上,同一体裁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都有文本优化的问题可以探讨。如《束星北档案》的作者在成稿过程中就曾经历过叙述主体的转换,亦即文本优化,最终是在文本汰选理念的深化中成就了这本书。
随之而来的是言说方式,即如何转述档案信息。白描式的陈述是档案人惯用的言说方式,不尚修饰,删繁就简地传达档案里的信息。这种言说方式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融评于述”,滤去语言的枝枝蔓蔓,这很符合志体语言的要求。但纯志体的言说,是其他文本之大忌,与读者阅读习惯之间的落差是它的致命伤。以档案为支撑的广播电视、报刊专栏专版专题、阅读鉴赏类文史读物,从言说方式上都十分强调可读性,语言形式服从内容需要,而不是机械、枯燥地堆砌志体文本的语言。为此,档案编研人在习惯驾驭的“主语”之外,应当学习为读者喜闻乐见、便于近距离交流档案信息的其他言说方式,践行多形式、系列化的编研开发新理念。
文本和言说方式对于新理念、新模式来说,是渡河的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渡河就是一句空话。我个人认为,文本和言说方式,不仅仅是语言包装问题,还涉及档案编研开发的价值观和效益观,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和优化,从务实的角度讲,是时下档案编研开发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