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综合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思考
一
北京市档案馆作为省级综合性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资料达164万卷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北京档案馆一直把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摆在重要的位置,从机构、人员、编研工作思路与保证措施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首都发展服务。首先,突出重点,协同发展。为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经市编办同意,于1996年将原编研处分为《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专题史料编辑部、研究室三个正处级机构,三个处室的工作各有侧重,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抓住机遇,准确定位,为首都发展服务。
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方面,北京档案馆突出强化以下三方面的意识:
第一,配合社会热点,为中心工作和领导决策服务。编辑了多卷本文献集《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举办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览》,等等,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切实发挥了档案馆参与首都建设、为首都发展服务的作用。2005年,策划和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编辑出版了《北京抗战图史》和《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并在《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第3辑连续组织了相关的史料专题;召开了《卢沟桥歌》座谈会,进行了佟麟阁将军殉难处调查,组织了时村调查研讨会,举办了吉鸿昌、任应岐史料研讨会;与北京电视台等合作、协作拍摄了《北平那八年》、《北平光复的日子》、《城市记忆———你身边的抗战故事》电视片。2006年的市政协会议上,市政协文史委依据我馆完成的《佟麟阁将军殉难处调查报告》,提交了在佟麟阁殉国处和29军阵亡官兵掩埋地点树立标志等的提案。
第二,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为学术研究服务。20年来,坚持公开出版的学术性、资料性书刊《北京档案史料》,为繁荣学术、提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扩大档案事业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诸多著名专家、学者誉为研究近现代史、研究北京史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
第三,贴近社会,贴近百姓,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支持社区建设、开展人文奥运、开辟馆藏来源,深入社区陆续举办了禄米仓胡同等胡同展览和《崇内社区今昔》等社区展览。通过系列历史文化展,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二
21世纪,在新形势、新技术的冲击下,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面对社会深刻的变革,是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类的编研成果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还是维持现有模式,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档案编研为社会公众多方面的需求服务,是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需要。档案馆要把档案编研作为档案馆的工作重点,必须拓展自己的服务空间,走与社会公众需求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突破档案编研自身困境,扩大社会影响,改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编研工作迎接挑战的需要。为此,档案编研工作在服务对象、编研理念、组织形式、编纂方法、发行方式等方面,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1.在服务对象上,从过去编研成果主要为专家学者、编史修志人员和领导服务,进一步拓展为为社会公众服务,并将之作为档案编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编研工作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各档案馆开展了以公布档案史料为主的编研工作,到90年代仅短短十几年时间,大量汇编类编研成果满足了编史修志、史学研究的需要。就档案馆自身来说,从长期封闭到编纂出版档案是前进了一大步,是档案编研适应社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档案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深入挖掘档案的文化内涵,发挥档案馆传承、传播、创新文化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形势下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需要档案编研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把服务社会公众作为编研工作的一部分,这同样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档案加大向社会公众开放力度的新形势下,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2.编研理念上,要从过去馆藏有什么编什么,馆藏种类单一情况,转变为依托馆藏,但不局限于馆藏,树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档案馆馆藏数量虽多,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甚远,绝大多数档案馆常常苦于馆藏的匮乏、种类的单一,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发档案信息时,显得无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在以馆藏为来源编辑而成的档案编研成果又难以推广,许多编研人员辛苦编写出的成果仅局限于编史修志、工作查考时使用,受众面有限,档案传播文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编研工作的发展。
在编研理念上,档案馆自身要在思想上破除两个观念。一是认为馆藏没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搞不起来;二是认为档案编研的取材只能是来源于馆藏,不是馆藏的就不能用。这两种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面向社会公众编研工作的开展。分析起来,两种观念强调的都是客观因素,而没有在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上下功夫,没有树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依托馆藏,不局限于馆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为面向社会公众开发档案信息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信息网络时代,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共享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共有,档案实体保管的界限被打破了,档案馆与档案馆及档案部门,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史志部门可以合作建立档案信息资料库,这样编研素材可以取自馆内,也可以是馆外,编研的选题视角更广阔,选择的范围更宽泛,素材也更丰富,同时编研成果也将实现共享。档案馆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应更积极主动地探索,请进来,走出去,尝试与外界合作,共同开发馆藏,使档案信息更及时有效地传播。
3.在组织形式上要从过去封闭式的编研,以档案馆自身力量为主,转变为档案馆与社会结合,借助社会文化力量,逐步形成开放式社会化的编研
有些档案馆由于对馆藏了解不深而忽视自己的馆藏,总认为馆藏没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这一方面反映出馆藏档案内容本身确有局限,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等缺乏了解,因而对馆藏认识是片面的。同样的档案,在有的人看来是宝贝,能够从中挖掘编研的选题,正如有专家说的,档案不是什么人都能看懂的,要由真正识“货”的人,懂它价值的人来看。目前,我们档案馆档案方面的专家很多,他们熟知档案的整理、编目、鉴定、保管、利用、编研等工作,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社会、民俗等学科的研究方面优势却不明显,而恰恰在社会上有一大批的研究专家、个人爱好者、民间土生土长的熟知当地变迁的“活档案”,他们酷爱钻研,痴迷历史文化,从这个角度说,档案馆与社会结合开发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成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档案编研,尤其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光靠档案馆自身的实力,要完成许多涉及面广、档案资源分散、投资大、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的编研课题,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档案馆就必须改变以往自我封闭,闭门造车的编研方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与编研课题相关的部门、单位乃至全社会开放,形成社会化的广泛的合作编研活动。
4.在编纂形式上,要从对档案基本内容的介绍,语言平铺直叙,载体种类少,转变为注重挖掘档案历史文化内涵,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档案信息,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信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快捷方便,网络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目前许多档案馆已经开展了网上档案检索,北京市档案馆还率先将部分档案全文上网的服务,人们在家中阅览档案全文已经成为现实,这种服务方式的变化及其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不过,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档案馆有了这种服务方式,档案编研工作将会逐步弱化。应该说,网络的普及对档案馆传统的编研工作是一种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它为拓展档案编研领域,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这主要因为,其一,在网络上,我们面对的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中能直接阅读档案,理解档案内容,对档案有研究的毕竟是少数。而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性、分散性、不系统性,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档案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语言文字和行文格式等都会给读者检索和阅读带来不小的困难。其二,人们在网络上查看档案信息,目的用于研究的还是少数的研究者,绝大多数人是为了从档案中看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启示,历史所传递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即便作为历史研究者,每个人研究的领域也是有限的,工作之余也会愿意了解一些既通俗又具有文化品位、可读性强的档案信息。其三,网络上面对的更多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教育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档案馆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为青少年提供能看懂、有趣味、能增长知识的档案信息,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档案意识。所以,档案馆在网络上仅提供检索、阅览档案原文的服务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档案的特殊性和社会公众需求的多样性,迫切需要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加大力度,充分调动档案馆内外和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合力,以低成本高效率,开发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成果,将网络上适合社会公众口味的档案信息做出规模。
5.在出版发行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财政经费(常常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转变为借鉴市场经营运作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场
要走市场化的经营运作方式,必须克服档案编研有社会效益就行了,很难有经济效益的思想,要树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观念。市场是衡量商品价值的试金石,编研成果也不例外。尤其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编研成果,要想有市场,让老百姓喜欢、爱读、愿意买,除了通俗易懂外,还要有档案特色。现在出版市场上,各种回忆录、纪实文学、档案揭秘的书籍确实不少。档案馆应以真实性、权威性和档案特色来占领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出版发行应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由出版社推入图书市场,根据销售情况和读者的反应,来作为对编研作品的评价。
三
总之,档案编研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以创新的意识,拓宽编研工作领域,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把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公众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更多的编研成果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档案编研工作实现五个转变,将有利于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社会认知度,有利于提高编研工作者的素质,有利于档案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利于档案编研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