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的本质是人和档案文献的关系
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我们日益深刻地感到,档案文献编纂的本质,是人和档案文献的关系,即编纂者如何以自己的智力劳动作用于档案文献,生产出高质量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以实现并强化档案信息的社会传播,促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尽善尽快地达到人类共享的地步。
档案文献编纂的意义是由档案文献的价值决定的,档案文献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它既是人类大脑认识、思考和记忆功能的外延、扩大与加强,又是整个社会的记忆工程和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工具。档案文献是存储和传播各种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广博的知识,不但以文字记录的方式反映着从古至今人类参加的各种活动情况的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且记录着大量有知识价值的史实、数据、成败之鉴、科技成果和理论学说。它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旁涉万物,凡和人类有关的知识,无不在档案文献中有原始记录。因此,档案文献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只要接触档案文献,开卷有益之感油然而生;凡有成就的学者,无一例外,他的一生皆以档案文献与“孤灯寒夜”相伴而行。
由于档案文献是人类言、行、思的历史记录,而非人们事后有意识的创作,因而其内容比较真实,誉者不过其实,抑者不损其真,档案文献的真实可靠程度,从理论上讲要高于其他种类的文献,当某人或某事在不同的文献中记载各异时,多以档案文献记载为准,档案文献的凭证功能和信息功能在各种文献中居于首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日益感受到档案文献的重要,也就愈益懂得利用档案文献、依靠档案文献的重要性。
档案文献可以深化人们察古知今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整个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整个人类智力开发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也就决定了档案文献在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正因为档案文献的价值和作用是人所共知、有口皆碑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前朝收集、整理档案文献,后朝利用这些档案文献编史修志;前人收集、整理档案文献,后人利用这些档案文献撰述史书;前半生收集、整理档案文献,后半生利用档案文献著书立说。我们编纂档案文献,正是要向世人展示档案文献的知识,使古老的记载,活用于今日。
档案文献中所储存的大量信息内容,还为人们扩展认识,从事科学研究,创造了必不可少的中介条件,因而,档案文献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一个严肃的学者,必须以档案文献为其科学研究的基点,忠于档案文献,忠于历史事实,才能写出“资治当今,垂范后世”的论著。雄伟辉煌的科学殿堂,必须构筑在坚实的档案文献的基石上。
但是,档案文献的客观状况同人们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严重地影响了广大读者对档案的阅读和利用,妨碍了档案信息内容的共享。例如,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所保存的与某一个专题有关的档案,往往存在着档案数量浩大、保存分散同人们利用时要求的专题性、集中性之间的矛盾,档案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真赝杂陈同人们利用时要求的系统性、科学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档案副本的有限性(档案多为原始稿件,即“孤本”,这是档案的一大特点)同社会利用的广泛性,以实现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等等。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人类遂萌发了对档案原件中的信息内容加以编纂公布的意识和实践。档案文献编纂学则是专门研究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使档案信息内容优化其分布,活化其流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