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学不平凡的发展
档案文献编纂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它以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全部过程及其编纂成品为研究和讲授的客体。本学科论述如何用编纂的方式,将档案文献中的信息资源,经过编者科学地查选、提炼、编辑成档案文献出版物,公诸于世,以嘉惠士林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念概括,探讨怎样分析档案文献的公布价值,评述编纂公布档案文献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归纳编纂工作的原则与要求,阐述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历史和规律,进而揭示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本质。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为一门学科,可见之史虽短,但可溯之源甚长。中国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以先秦为开宗立范之始,可以追溯到孔子编纂“六经”,甚至有可能更早。历代先贤们也论述过不少相关理论,皆是中国档案事业的珍贵文化遗产。发达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编纂出版物是学术价值极高的科研成果,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已经成为古今中外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学术传统。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档案文献编纂学始终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在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建立后,1953年聘请苏联专家开设的“苏联文献公布学”。1954年,本校教师赵践、李毅等档案界前辈,在继承中国传统档案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率先开设了“文献公布学”课程,并编写了《文献编纂学讲义》,此乃“编纂”一词冠以本学科名之滥觞。中国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学理论的奠基人赵践教授对本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并于200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称号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