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界与档案界数据库建设的合作
在图书馆界与档案界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大力提倡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界的数据库建设除了书目数据库外,更多地是要建立可利用各种联机检索终端或利用网络进行检索的大型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以信息资源组织为基础,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都输入了国外数据库,如美国的OCLC、《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工程索引》,英国的《科学文摘》等等,却很少向国外输出我国的信息资源。我国自1992年以来,建成1000多个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规模小,信息含量不大。其中能更新数据、有一定规模的约100个左右,而能提供商业服务的只有10多个,投入产出比约为10:1。没有一个可与国外大型数据库相比。所以图书馆界提倡的数据库建设主要指独立自主地加快建设各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如标准文摘库、专题库等。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最终成为成功的商业化数据库。
档案界所提的数据库建设,还限定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档案机构的范围内,主要是围绕馆藏开发档案目录信息数据库、专题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或是联合建立目录中心。其目的是集成资源信息、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利用者利用,还没有上升到商业化、产业化的程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界与档案界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数据库的趋势。图书馆界的优势除了本身的文献资源信息之外,还有就是开发数据库的技术与推广数据库使之商业化、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档案界的优势是具有独特的本源性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联合图书馆的技术、借助图书馆的商业化推广将是档案信息数据库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前面提到美国已有近百个档案馆将许许多多的全宗和收藏加入研究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RLIN)及联机自动化图书编目系统(OCLC)之中。我国目前也有了类似的实例。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吸纳了已有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建成了国家档案文献库。这个档案文献库中包括:中国明清史档案文献、民国史档案文献、中国革命史档案文献三个类别。其中收藏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重要档案文献,内容包括自明清至1995年期间最有权威性的150多万页重要档案文献资料,使档案信息成为其商业化运作的内容之一。
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数据库产业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自己的数据库,能用数据库提供多少服务,是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美国的数据库生产商有1000多家,国产数据库4000多个,占世界数据库总量的 ,80%。有著名的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13个,年产值40多亿美元;欧洲共同体有1000多个商业化数据库,联机系统50多个,数据库产业年产值也达20亿美元;日本有从事数据库行业的机构100多家,它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全商业化和产业化,年产值将近2000亿日元。而我国信息产业估计年产值不足亿元人民币,差距甚远。同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很落后。首先,就全国范围来讲,数据库建设仍处于初创的无序发展状态,国家从法律法规到整体布局都没有相应成套措施,处于自由开发和竞争的局面。其次,由于我国的信息机构多从属于政府部门,资金也来源于政府部门,再加上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影响,导致我国数据库开发多定位于行政、学术、科研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多为自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许多数据库研制单位忽视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市场开拓工作,只是为建库而建库,档案机构更是如此。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建设成果既不能走向社会,也没有多少利用者,从而使数据库建设失去激情与活力。除此之外,我国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大型数据库少,信息服务水平低;只重视数据库的开发,忽视数据库的维护;二次信息数据库数量大,而一次信息数据库比重偏低;数据库联网率低等。
在这种情况下,档案界与图书馆界确实应该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尤其对于档案界来说,再开拓商业化之路将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可能是得不偿失的,而利用图书馆界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将档案信息融入其中,才会取得双赢的结果。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以数据库建设为主,形成一定产业和规模并有持续生产能力的专业机构,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其中中国期刊网收录了大量档案学术信息,超星数字图书馆中也建立了国家档案文献库。档案机构与这些专业机构的合作将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