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声像信息的加工方法
科技档案声像信息的加工,即录音和录像档案信息的加工,主要是指以科技档案声像信息加工而成的科技电影片和科技档案电视片等,由于其加工成果被统称为档案片,因此,声像档案信息的加工又称为档案片的制作。声像档案信息的加工对象,既有文字信息,图象信息又有音频信息,是一项综合性和技术性较强的编研方式。声像档案信息的加工即档案片的制作,应由包括:文学创作、解说词编写、画面编辑和音响合成等内容。档案片的制作必须通过电子编辑技术才能完成,因此,它又是编研方法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一)科技档案片的文学创作
1.文学稿本、编辑台本、完成台本及其作用
档案片的文学创作包括编写文学稿本、编辑台本和完成台本等一系列创作活动。档案片的文学稿本,是指档案片最初的文学表现形式。它提出了档案片创作的总体设想,反映了对档案片的基本内容的构思,为档案片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档案片的编辑台本,也叫作“分镜头台本”或“编辑设想”,它是根据文学稿本的构思,以每个镜头反映的画面和与之对应的解说词为内容编写的,是档案片制作的依据,也是档案片直接的文学表现形式。
档案片的完成台本,也称“境头记录本”。它是根据制作完成的档案片的境头顺序,准确记录其景别、拍摄方法、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音响和长度等内容,是与档案片内容完全一致的分镜头台本。就像基建工程的竣工图一样,完成台本作为档案片的文字记录形式,是提供给放映单位和有关研究人员的依据。
2.稿本和台本的形式
档案片文学稿本的形式与一般文学作品相似,以小说或散文体裁居多。具体形式分为两种,一种偏重于稿本的文学性,流畅地表现“主题”或“事物”的发展,描写细致,篇幅较长;另一种侧重于镜头化,有比较明显的写景与写话的区别,文字简洁,篇幅较短。前一种形式的稿本与台本的要求距离较大,编写台本的工作量相应增加;后一种形式与台本比较接近,写得好的可以代替分镜头台本。
档案片的台本,主要由对画面的描述和与之对应的解说词组成。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散文式的,即将画面的描述和有关解说词分为上下两段,相继而出;另一种是对照式的,即画面的描述与其解说词分为左右两部分,并列对照而成,这种为台本的常用形式。以下是某档案馆编制的档案片《发展中的航天产业》的台本节选:
(二)科技档案片解说词的编写
1.解说词的作用
档案片是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其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解说词。它对表达画面的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1)提高画面的政治思想性
科技档案片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表现主题的,但是,画面表现动机、影响、意义等深层次的含义或心理活动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运用解说词,通过分析现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指出画面政治背景等方式,弥补它的不足,进而提高画面的思想性。
(2)解释画面上的科学技术知识
科技档案片解说词的基本任务,就是配合画面表现事物的发展、人物动作或者科技活动的意义,简要说明有关科技知识、科学原理或工艺操作方法,帮助观众全面理解画面的内容。
(3)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事实
科技档案片一般都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单靠画面很难完全交待清楚,而解说词只需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清楚的说明这一切,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可见,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简单重复。
(4)表达编辑人员的意见
档案片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仅靠原始的画面和同期声显然是不够的,还需通过解说词直接表达编辑人员的意见,解释难点强调重点,以便引导观众去思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编辑意图。同时,解说词有助于宣泄感情、烘托气氛、激发观众联想,进一步增加档案片的感染力。
(5)串联画面
档案片组按要求保持画面的连贯性,而由于档案片选材的特殊性,在画面不中理想或画面内容跳跃较大的情况下,流畅的解说词能够弥补画面在这方面的缺陷,使画面内容连贯起来。
2.解说词的编写要求
解说词的形式比较特殊,它是一段、一段的形成的,各段落之间没有语言或逻辑上的连贯性,不像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由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决定的,解说词既不能脱离画面而单独存在,又不是简单地重复画面的内容,它与画面彼此补充,共同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担负着表现档案片主题的任务。因此,解说词是否写得好,首先要看它是否巧妙地与画面配合,能否充分的表达画面表现不出来的信息。为此编写解说词要求:
(1)解说词的概念要准确。即要求解说词使用的所有概念都要符合常规,切忌生编硬造。这样才能使观众在瞬时即逝的解说中一听即懂,不能因为某一个概念的费解,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2)解说词的文字要精练。解说词的字数十分有限,因为长篇大论的解说会增加观众的听觉负担,影响观看效果。具体方法要根据每个镜头的长度、播放速度和播音速度而定。一般档案片的播音速度为每分钟100-120个字,而且整个解说以占全片播放时间的1/3为宜。这样算来,一个30分钟的档案片。其解说词只有1200字左右,为此解说词必须精练。这就要求编写解说词要精雕细琢每一个字,可要可不要的字一定要省略,凡是用短句可以说清楚的一定不用长句。其次,要加强解说词的概括性,凡是画面能够表达的意思,解说词决不应该再重复,使解说词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解说词的语言要朴实。是要求解说词的语言不能过于夸张,尽量少用描述语言。夸大其词的解说会与画面形成极不协调的对比,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科技档案片的解说词还要少用形容词或描绘语言。因为这些都是观众能够从画面上直接感觉到的,再加赘述势必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
(4)解说词的文字要口语化。解说词是讲给观众听的,口语化的语言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特别是在科技档案片运用某些科技人员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观众听起来感到很亲切,播音员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能够进一步强化视听效果。
3.解说词写前的准备工作
为使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相得益彰,在动笔编写解说词之前,应该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
(1)积累掌握材料。为了使解说词起到补充画面含义、提高画面思想性的作用,不仅要求编研人员掌握与档案片主题有关的详细依据,如背景材料、基本事实、人物、时间和地点等;而且还要搜集有关文字材料,为了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甚至还要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做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
(2)熟悉画面。为了使解说词与画面默契配合,编研人员一方面要熟悉画面的内容、长度、段落和节奏,逐个镜头地加以研究,以便确定每段解说词的字数。另一方面,还要仔细揣摩观众的反映,如哪些镜头不容易看懂,哪些镜头容易引起观众误解,哪些镜头难以达到预定效果等等,以便有针对性的用解说词加以弥补。
(3)确定人称表达方式。档案片的解说词可以采用4种人称表达方式,它们的效果各不相同。选择适当的人称表达方式,可以使解说词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具体包括:①第一人称表述方式,即解说员以参与者的口吻进行讲述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自然,使观众感到很亲切。②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即解说员以旁观者的口吻向观众讲述。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叙述,又可以评论,甚至还能提出不同意见,使人感到比较客观。这是档案片解说词常用的人称表达方式。③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的方式。这是既有参与者的介绍,也有旁观者评论的方式。这种方式运用得好,使人感到生动活泼、比较真实。④对白方式,即用档案片中人物对话,达到解说的目的。这种方式有较大的够染力,最大特点是客观性强。
(三)科技档案片画面的编辑方法
科技档案片画面的加工习惯上称为“画面的编辑”。包括电视片的编辑和电影片的编辑。
1.电影片的编辑方法
电影片的编辑,是指对电影胶片进行的剪辑。它是在选材的基础上,以入选的原始底片印制成工作样片,根据编辑台本确定的画面顺序,利用接片器对工作样片进行剪裁、拼接,最后再进行声音和画面的合成。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接片方法:
(1)搭接粘合法。即利用搭接粘合器,将一条胶片的首端搭接在另一条胶片的末端上,使两条胶片的片基融合在一起。
具体做法是:先将胶片搭接部分的乳剂层刮干净,在上面涂敷上粘合剂,然后用粘合器将两条胶片紧紧地压合在一起。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接头牢固、干净,搭接速度快,接头的光学透明度好,特别适合电影档案原片的连接。其缺点是,搭接时需要破坏一个画格,如果粘合剂渗出画面,将会使影像失真。因此要认真进行塔接的操作,保持接片器的清洁,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剩下的乳税剂碎碑屑或其它东西粘在接头上,影响放映效果。
(2)胶带连接法。就是用接片器将透明聚脂胶带压在需要连接的胶片上,使两条胶片对接起来。这种方法优点是,能够在不损失画面的情况下,完成分格线的对接;连接迅速,使用方便;接头还可以剪开。其缺点是,这种接头能在银幕上映出胶带痕迹,不适合送印片的连接。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连接的胶片都必须经过连接质量的检查。一方面要检查接头连接是否牢固,即捏住胶片两端,向相反方向轻轻搓捻,看接头是否裂开,如发现裂缝,必须重新连接。另一方面要检查接头是否完整、接口是否对齐,如发现错位一定要重新连接,重新连接处还要再一次检查其连接的质量。
2.电视录像片的编辑
电视录像片的编辑是对视频和音频讯号的加工,即通过电子编辑机,将入选画面的视频信号复制在另一盘录像带上。声像档案信息的加工,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工作顺序,一种是先编写解说词,根据解说词的要求选择、串编画面;另一种是根据编辑台本的要求,先串编画面,然后再根据画面内容与镜头长度编写解说词。其画面编辑方法主要有:
(1)电视录像片的编辑方法
①组合编辑法,也称串编法,即按照编辑台本规定的镜头顺序,或者按照解说词的内容,将事先选定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复制下来。只要编辑台本比较严密,可以一次性迅速地完成录像片的编辑工作,这是电子编辑的基本方法。
②插入编辑法,是以一条有声音和画面讯号的录像带为母本,在其中更换某些必要的画面或声音。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串编好的录像片的修改。所谓“插入法”并不是真正在原有录像带上加进某些新画面,而是以新的画面取代原有的画面,如果录像带上没有可取代的画面,插入法就无法实施。因此,在串编画面的过程中,应该在各段落之间留有余地——录下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画面,这在电子编辑中称为“ 空白画面” 或“ 段落间隔区”——以便于画面的修改。
科技声像档案编研工作中,经常出现录像片需要从影片档案中取材,或者电影片需要从录像档案中取材的要求,这可以通过有关设备将它们互相转换,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胶转磁”的方式将电影片转换成录像片,然后再进行电子编辑。
(2)电视录像片的编辑程序
电视片的编辑与电影片编辑相比较,具有省时、省力、方便易行、比较经济,以及比较容易普及等优点。但是电视片的编辑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不宜反复修改。这就要求电子编辑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周密安排编辑过程的每一环节。其编辑程序如下:
①审看素材。将有关的档案录像带放入放像机反复播放,详细了解素材的内容,然后标出每个镜头的数码标志,填入摄像记录卡,(见表5-13)以便迅速查找画面。
②确定镜头。再一次审看录像片,按照编辑台本的镜头顺序,筛选有用的镜头。
③串编。根据编辑台本规定的镜头顺序,查出镜头地址,慢速放像,选择最佳画面组接点进行实录。实录时要注意适当安插一些“空白画面”。
④修改。审看初步完成的录像画面,用插入方法补充或调整画面,最终完成画面的录制。
⑤配音。为编辑完成的画面配解说词、音乐和效果。
⑥形成完成台本。完成台本犹如基本建设工程的竣工图,是与最终完成的档案片镜头顺序完全一致的镜头内容的文字记录形式,是播放档案片和对档案片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完成台本是由最后镜头表组成的(见表5-14)。
3.画面编辑的要求
画面的编辑就像做一篇特殊的文章。一般文章的基本单位是词,而画面语言的基本单位是镜头。镜头是指摄像(影)机快门按动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的画面。当一个镜头单独出现时,与单词一样只代表一个最基本、直观的含义。但是,如果把两个以上镜头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问题。例如将表现“焦急的目光”、“倾盆大雨”和“笑脸”的三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画面信息就丰富得多了。观众就能领会到焦急的原因、这场雨的影响等更多的含义。因此,画面编辑就是以镜头组合的方式做文章。写文章遣调造句要符合语法,用镜头“造句”同样也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镜头组合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首先,镜头排列顺序必须适合人们的思维逻辑,才能使观众正确领会编辑人员的意图。以上述三个镜头为例,将它们的排列顺序颠倒,改为“笑脸”、“倾盆大雨”和“焦急的目光”,观众就会感到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大雨,与上述喜雨的感觉完全不同了。其次,镜头顺序还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片的基本任务是客观地报道科技活动或科技事物,这就决定了它要大量采用叙述的手法。影视片叙述的手法一般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等方法,档案片在叙述时比较多地采用了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辑画面。这样能够使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科技活动和科技事物发展的脉络,便于他们正确领会该片内容,达到传播科技知识的效果。这说明,画面编辑是一种再创造,它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对相关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便根据科技活动的规律和影视片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已的创造力,使画面编辑得更加合乎逻辑。为此,画面编辑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主体动作要连贯。这是画面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即在两个镜头连接时,前后两个画面上的人物的动作或物体的运动必须连续,不能让观众产生停顿感。这就要求连接画面要“动接动、静接静”,而且其动作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大体一致。
(2)要保持同一方向性。组接画面要使两个相连的镜头反映的方向或镜头主体动作方向保持一致,以免使观众产生混乱感。例如,组接回收人造卫星的镜头,那么人造卫星坠落的方向,直升飞机奔向落区的方向,以及落区上空出现人造卫星降落伞的方向和位置应该尽量一致。否则,镜头画面上的卫星忽儿向着观众飞,忽儿又背着观众飞,观众就会感觉眼花缭乱、画面不连贯,而且还会使观众产生误解,将飞行方向不同的同一颗人造卫星,误认为是两颗不同的卫星,妨碍观众理解画面的内容。
(3)景像变化应有一定范围。景象变化是指相临两个镜头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应以观众在瞬间可以感觉到为宜。如果变化差别很小,观众感觉不到,就会觉得画面呆板;而变化差别太大,观众又会觉得画面是跳动的,从而影响镜头的连贯。
(4)色调与光线要协调。档案片的色调,是指画面的色彩及其浓淡的程度;光线则是指画面的明暗程度。连接画面时,相临两个画面的色彩和明暗程度大致相同,画面衔接就自然,否则,观众会因为它们之间差别太大,产生视觉上的中断感。
由于档案片选材范围的限制,在画面编辑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对此可以采用其它技术手段淡化画面衔接的缺陷。常用的方法是,用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空白镜头”作为过渡,或者用流畅的同期声或音乐保持观众听觉上的连贯,以淡化视觉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