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档案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说:档案意识不高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殊不知,档案意识的提高取决于档案人的社会意识。为此,本文拟从档案人的社会意识、社会的档案意识及其关系,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等方面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档案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的档案意识
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社会群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主观印象,是人们对档案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而这一意识的形成前提就是档案为社会所认识,为社会发挥了作用。而这一前提的前提,自然就是档案人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这也就要求档案人要具有社会意识。所谓档案人的社会意识,就是档案人对档案社会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就是档案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档案人的社会意识应该是前提,是基础;社会档案意识是结果,是条件;二者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目前,大量论文、工作总结中都会提到:社会档案意识不高是影响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以上对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人社会意识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档案意识不高只是表面原因,而真正原因是档案人的社会意识不高。
二、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的原因
我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档案服务,社会自然就不会产生档案意识。而没有档案工作为依托,档案人的社会意识也就没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因此,要分析档案人社会意识不高,就必须要从档案人自身角度找出不足,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才是积极的、可行的方法。
1.历史原因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档案工作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重藏轻用”、“重基础轻利用”、“被动适应”以及“保密保险”等传统思想至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档案人的头脑中,在影响着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就导致了档案部门对相关机构情况和社会利用需求了解甚少。这也是造成档案人长期社会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客观条件制约
长期以来,单一的馆藏结构、单调的服务方式都在制约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目前,随着“三个体系”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馆藏结构和利用方式都有了改善和发展,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就受到制约。在这种环境之下,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自然就比较低,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一般,由此产生的各种投入也就比较少,档案工作的发展就变得被动、困难,档案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
3.档案人的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人员过分强调档案的保密性和机密性,重藏轻用。他们以为档案工作就是“一把钥匙一把锁,看好门不丢失”的保管工作。这样不进行开放,也就不会有丢失或泄密等风险,也就不会因此而承担责任。殊不知,一味地保管而不开放利用,社会又怎么会知道档案,又怎么会形成档案意识呢?在怕担责任、怕风险的心理作用下,正是档案人自己关上了社会了解档案的机会。怕担责任是影响档案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而懒惰、畏难心理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做好档案保管工作,工作量自然就少很多。而一旦要提供利用,鉴定、编目、编制检索工作等基础性工作自然少不了,工作量自然就会大幅度提高。而且目前的提供利用不再仅仅是简单地你来我查,检索、复印等简单的利用需求。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知识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需求,新技术、新环境、新要求都在冲击着档案工作者的心理。面对困难,人本能地会往后缩,档案人也不例外。因此,档案人就会封闭自我,排斥社会,安于现状等,最终就会关起门来管档案,导致档案部门“与世隔绝”。
总之,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客观条件和档案人的心理因素,这些限制档案人社会意识提高的因素,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但又都是必须要解决和克服的。
三、提高档案人的社会意识是根本
1.正确定位档案工作,认识档案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是提高档案人社会意识的前提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产生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档案内容也越来越社会化、大众化,档案种类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数量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进入后保管时代之后,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是行政机构的产物,而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也就是说,档案内容所体现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更加广泛,而且从记忆的角度,还有长远的、持续的社会价值,这也决定了档案服务于社会的广阔性和持久性。档案人只有全面认识到档案社会性的这种广泛和持久,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采取措施,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正确了解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利用档案,提升档案意识。
2.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交流,重塑档案形象,扩大档案影响
档案人长期的“闭关自守”是导致其现在社会意识不高和社会档案意识不高的重要原因。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是档案人了解社会,也是了解自己的最好的渠道之一。
首先要加强档案人与档案形成部门的联系,通过直接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业务过程和业务需求,既可以为准确划分归档范围提供依据,也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档案信息需求,提前做好服务准备。由此也会在业务人员心目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形象,为其档案意识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个人的联系。可以从捐赠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开始宣传档案和档案服务,然后逐渐向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爱好者等扩展;也可以通过历史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走进社区,宣传档案文化;还可以通过宣讲家庭档案等知识,让社区家庭主动走进档案,了解档案,扩大档案工作的知晓面。第三,要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可通过参观访问等方式,交流经验,探讨工作难点,互通有无,协作发展,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质量,为档案服务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第四,要加强与学校等单位的联系,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其档案意识,为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从档案人共识和档案工作共同任务的高度来抓好社会意识的提高
档案服务社会,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是档案人的整体目标,而不是某一个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全体的共同努力。而且这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它要求档案法制人员,要将把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的精神制定在档案工作的有关法规制度中,从法规制度上加以规定和要求;要求档案收集人员,正确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性,从为社会服务的高度出发,确定档案归档范围,为档案服务提供丰富、足够的物质资源;要求档案编研人员,根据社会的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公开档案史料,采用多种编辑手段,借助社会专家力量,扩大编研范围,加大档案研发力度,开发多种编研产品,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和研究需求;要求档案宣传人员,把向社会宣传档案、档案工作、利用档案所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与广播、网络、新闻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效果,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档案烙印。只有档案工作者全体对服务社会形成共识,劲往一块使,通过档案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档案服务社会便会有后盾,有基础。档案服务社会的效果也就会更好,档案工作的影响随之也会被广泛扩展、深入渗透,社会的档案意识自然也会随之得以形成和提升。
4.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提高社会意识列入考核范围,保障其有效落实
任何目标都要有切实的措施来保障,社会意识虽是主观意识,无法界定。但是这种意识还是会反映在工作当中,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因此,要将提高社会意识目标化、行动化,将其分解成可考核的指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保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