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我们说到电子文件的第三个特点,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这一特点更进一步,就是电子文件的第四个特点:信息的易变性。
在以往的各种文件中,载体一旦与特定信息结合为一体,就具有一种对信息的固化作用。也就是俗话说的,白纸黑字证据确凿,无法更改。而电子文件在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相对独立性,使人们对信息的增删更改都十分方便,一些错误操作也可能造成文件信息丢失。
另外,电子文件载体性能的不稳定性有可能造成文件信息的改变。电子文件存储介质数据不丢失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纸张。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还有东晋王献之的《中秋帖》、王询的《伯远帖》等等,都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现在这些古老的纸张载体上的信息还是能够识读。但是对电子文件而言,想保存20年都很有难度。材料的氧化和变质、磁场的影响等很容易破坏磁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光盘的寿命有可能更短。举例来说,笔者在1997年购买了一张CD光盘,到了2005年,这张光盘就已经完全无法读取,因为光盘的塑料材质起了某种化学反应,整张光盘变得透明。光盘是靠光的反射作用存储信息,透明的光盘无法起到反射作用,信息也就无法读取了。这张光盘的寿命只有8年。
此外,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10年前软盘还在普遍使用,现在软盘已经基本被优盘取代;CD光盘从诞生到普遍使用花了10年时间,现在它基本已经被DVD光盘取代;DVD光盘的下一代产品也已经研制出来,3年之后,DVD光盘可能也会被其他产品取代。笔者在1996年买过一套软件,该软件使用8张5英寸软盘存储,现在这套软件已经完全无法读取,并不是因为软盘出了问题,而是因为5英寸软盘的驱动器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
另外,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信息编码方案、系统软件等的不断出现,也对电子信息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例如,10年前广泛使用的WPS文件,现在就需要专门的程序才能打开,否则当时文件的排版格式等信息就会丢失。
所以说,必须每隔一定时间对电子文件原载体上的数据进行迁移,以保证文件的可访问性。
迁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将原文件迁移到新的技术环境之中,例如,使用旧版本软件生成的文件,在新版本软件还支持旧版本的时候,用新版本的格式重新存储一遍,否则等到推出更新版本,不支持旧版本格式的时候就悔之晚矣;另一方面就是将文件迁移到新的载体上,《大连市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规定,归档电子文件应每4年进行一次有效性、安全性检查,对磁性载体上的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信息,应每4年转存一次,为什么要硬性规定磁性载体每4年转存一次呢?因为第一、过了4年磁性载体的寿命快到了,第二、4年中技术肯定有所发展,这种载体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完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及时转存,等到像5英寸软盘一样,因为没有5寸软盘驱动器无法读取,那就太晚了。
信息的迁移过程中也有可能使信息损坏、失真,这都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