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导致部分档案馆库房倒塌或受损,雨水顺着裂缝从外界侵入库房,致使部分档案被水淹或受潮。夏季气温高、空气比较潮湿,档案由于受潮、浸水,保管环境恶化,很容易滋生霉菌,如未得到及时抢救和干燥处理会发生霉变。在霉菌代谢物作用下,档案会出现纸张酸度增加和粘连等不良结果。
为有效防止档案发生霉变,减少霉菌对档案的危害,采取合理的防霉措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档案受损情况全面检查
档案架倾倒导致部分档案散落在地上,加上墙体、地面含水量大,档案容易受潮发霉,应及时转移至安全地方。被泥石流掩埋、被水浸泡,被水淋湿的处于极度危险的档案,要进行登记,确定需要抢救修复档案的种类、数量,区分档案的受损类型与受损程度。按照受损状况、生霉状况把不同程度受损档案分开放置。如果库房受损严重,可以先把档案装箱,做好登记,放置于安全地点,堆放时,应用木架垫高,并且不要太靠近墙壁。并准备进一步的抢救、修复工作。
二、冷冻保存
水浸档案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燥或冷冻,一般在48小时内会产生霉菌,气温高的情况下会更快。但霉菌孢子在低温冷冻状态下,会停止萌发进入休眠状态。因此要把一时处理不过来的水浸档案用硬纸盒等包装后放到低温冷库内冷冻起来,使水淹档案尽快处于稳定状态,避免档案发生变形和霉变,以待进一步处理,为大批量档案的抢救赢得时间。
三、减湿干燥
条件允许即开始对受损档案进行分期分批的抢救工作。冷冻保存的档案在解冻过程中可放于冷藏柜中进行缓冲过渡处理。然后采用除湿机除湿或借助电扇、空调协同减湿。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采用氯化钙或硅胶局部减湿,但要注意及时更换。
要特别注意的是:档案一旦受潮,绝不能拿出暴晒,长时间的暴晒,会使档案正常温度、水分发生变化,引起纸张纤维许多性质的变化,特别是温湿度的忽高忽低对它们的破坏性极大。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对档案纸张字迹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纸张经暴晒后,白色的纸面会变黄,有色纸会褪色,且纸质变脆,容易产生破裂现象;对被雨水淋湿、已霉变的档案要及时进行隔离灭菌处理,不能直接用风扇等吹干,因为霉菌孢子极易扩散,飞散的霉菌孢子会危及其他档案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四、加强日常检查,改善保管环境
受潮档案含水量大,要经常检查,防患于未然。可采用手持放大镜(5倍以上),检查纸张上有无菌斑,如发现明显绒毛状菌丝体,要立即进行隔离。创造霉菌生长的不利条件是防霉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温湿度抑制霉菌孢子的萌发。因此条件允许时要及时恢复档案库房内温湿度观测仪器和温湿度调控设备。如空调、除湿机、温湿度观测仪等的使用,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改善档案的保管环境。
尽量为档案库房创造良好的密闭条件。良好的密闭条件可以有效阻止库外暖湿空气进入库内,对库内采取除湿降湿措施的必要条件。此外,良好的密闭条件还可以有效阻止灰尘进入库内。尘土是霉菌的载体,当尘埃中的霉菌孢子沉降在某一地方,这些地方又具备它生长发育的条件时,就会长出各种霉菌,如果空气中存在过多的灰尘,就成为了霉菌的污染源。库房门窗密闭的具体做法,一般是把全部门窗边沿通过胶粘剂(如乳胶等)用呢条或绒布镶起来,铁门、钢窗可嵌以橡皮条。如果窗子过多过大,也可以只留下一部分窗子通风用,其他窗完全密封,不再打开。
五、对霉变档案的处理
灭菌:在除霉前,可根据现有条件采取熏蒸等方法对档案进行灭菌,以避免在除霉过程中霉菌孢子飘散,造成霉菌的传播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档案的安全。可喷洒2-5%浓度的新洁而灭,用于档案库房及装具的消毒灭菌处理。空库房可采用臭氧、紫外线等方式进行消毒。臭氧对纸张具有老化作用,不宜采用臭氧对纸张尤其是受潮纸张进行灭菌。
除湿:霉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一般霉菌含水量为80~96%,霉菌孢子含水量为38.87%。霉菌在相对湿度达到80~96%的时候生长发育最旺盛,对纸张的耐久性的影响也最大。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才能抑制霉菌在档案上生长繁殖,因此要尽快对受潮档案进行除湿。根据档案受潮情况可采取吸水纸等方法除去纸张中的多余水分,配合其他减湿干燥方法降低湿度,防止档案进一步霉变。
局部除霉处理:霉菌的生长一开始依赖自身的贮藏物质而生长,所以这些霉菌比较好去除。无论是纸制载体还是新型载体在霉菌生长初期均可采用脱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局部擦拭处理,对表面的污物、霉菌菌丝进行去除。注意:擦拭过程中脱脂棉球适当拧干,不要含过多液体;使用过的酒精棉球要妥善处理。
隔离观察:除霉后的档案先隔离放置一段时间,密切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霉变的隐患后,再整理入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8年6月26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