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明君
档案资源是档案部门的立身之本,档案资源建设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固本强身和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99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同年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建成新馆,现在馆内设施齐全,保管条件优越,保存着自唐代至今的30多万卷档案资料。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面向全社会开放,原有的馆藏和服务方式已满足不了社会对档案资料的需求。因此,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不断丰富馆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档案资源建设,前几年,我们还没有更多的经验,省馆领导为了把这项工作尽快促上去,把加大力度丰富馆藏作为一项硬任务交给了我们收集整理处。当时,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感到压力很大,惟一的办法是把压力作为动力,边干边摸索经验。在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了。我们从档案接收、征集和整合馆藏资源三项工作开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探索出许多好的办法,使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展,路子越走越宽。
一、以接收为重点,抓好档案的源头建设
首先,在档案接收工作上与时俱进。原有的档案接收制度规定,在各立档单位保存年满15年后的档案方可移交省档案馆保存,这就造成了进馆档案的时间滞后,与现今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及时查阅利用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打破以前的条条框框,凡是机关档案室整理完毕的档案,我们都动员他们及时移交进馆。近两年我们已经提前接收许多单位的档案,有些单位将2000年以后形成的档案移交进馆,给利用档案创造了便利条件。
其次,改变传统的接收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以我们多年收集工作的经验,按时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单位并不多,大多数单位都以各种理由拖延或不移交档案。比如,有些为了本单位利用方便,整理好的档案不愿意按时移交;有些单位档案员调动频繁,新人不熟悉业务,档案整理不规范,无法接收。为此,我们改变了过去坐等上门、只靠电话联系的做法,主动深入到各立档单位调研、了解情况,分析各单位不及时移交档案的具体原因和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并向立档单位提出积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对有些不重视档案工作的单位我们主动找分管领导,争取立档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并向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在我们的努力下,有许多单位的领导开始投入经费,亲自督促。对档案人员调动频繁,档案员不熟悉业务的单位,我们建议他们参加省馆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并亲自到一些单位具体指导,使他们按规范化要求整理档案,及时向档案馆移交。
第三,重视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档案。在过去的一些特殊历史时期,有些立档单位曾产生了许多反映当时历史真实情况的珍贵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曾保存于当时的临时机构中,随着机构的撤销,档案无人管理,常年堆放,利用者无法在档案馆找到这些档案。我们在有关单位调研中,发现了一些这样的档案,其中有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中苏友协和省作家协会的档案;有"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档案。这近千卷(件)珍贵的档案资料和照片都多次面临流散。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想方设法积极联系接收,申请经费进行整理,并千方百计及时移交进馆,保存了这些档案,填补了馆藏的空白。
二、抓好档案征集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有相当数量的档案史料散失于社会和民间。为抢救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向社会广泛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甘肃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征集力度,在征集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和社会著名人物、专家学者和省级领导干部的档案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可喜成就。
首先,征集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今年在甘肃日报、兰州晚报和《档案》杂志刊登《甘肃省档案馆关于征集历史档案资料的通告》,让一切历史档案收藏者和知情者积极向省馆提供线索。我们采用捐赠、寄存、征购等多种征集方式,特别是在动员捐赠档案资料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向档案持有者宣传,欢迎、鼓励他们向省档案馆捐赠个人保存的档案资料,省馆视捐赠档案资料的数量和价值给予捐赠者奖励,并颁发《捐赠档案资料荣誉证书》,保证捐赠者利用捐赠档案资料的优先权;对有些不愿意捐赠的采取档案寄存方式,即单位或个人将收藏的档案资料送交省档案馆保管,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所有权仍归捐赠者个人;对有些非常珍贵的档案资料,由省档案馆与档案资料收藏者进行协商,采取有价征购。三年来已经征集到照片、声像、图纸、图片、拓片、书法作品、家谱、敦煌经卷、清朝地契、日军侵华时期印制的甘肃秘密军用地图等1200多件。其中唐代敦煌经卷及唐、宋、元、明、清时期拓片13件,将馆藏档案年代从清代提前到唐代。对一些征集的重要档案,如唐代敦煌经卷,我们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并举行档案资料交接仪式,邀请媒体记者和文史界人士参加,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产生了良好效应。
其次,重点征集名人档案。为了使我省历史人物、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省级领导干部的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管,为国家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2003年,省馆建立了名人档案库,面向社会征集名人档案资料,得到社会各界著名人物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陆续征集到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国家领导人宋平、我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任震英、我国著名真菌学和森林学家邓叔群、民国时期兰州一中校长张作谋、全国性学专家史成礼、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雷菊芳、妇科专家穆荣肖等社会著名人物和专家学者的档案资料2300多件,既丰富了馆藏,又填补了馆藏人物档案的空白。
今年,我们开始征集省级领导干部的档案资料。通过查询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与曾任他们的秘书联系等方式,想方设法和他们取得联系,发出征集档案资料的函件30多份。许多省级领导干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赞赏和大力支持,收到信函后立即和我们联系,发来信函和捐赠的档案资料,共征集到王世泰、李子奇、卢克检、王秉祥、许飞青、李屺阳等12名老同志的档案资料280多件。
三、重视重大活动事件和特色档案的收集与拍摄
凡是我们知道的重大活动和事件的档案资料我们都及时联系收集。近几年来派人到山丹地震第一线,收集和拍摄到大量山丹地震的档案资料和照片;通过有关部门联系,征集到定西地区抗击"非典”的第一手照片资料;得知省委宣传部举办甘肃精神大型展览的消息后,我们及时和省委宣传部信函联系,征集到甘肃精神大型展览的光盘和电子展板。
同时,我们开始兰州特色档案的收集和拍摄工作。兰州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还有许多名优特产、风味小吃等,这都是本地的风俗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我们采用收集和到现场拍摄的方法,对兰州的主要景点、传统小吃、旧城改造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拍摄。到现场拍摄黄河铁桥维修和改造;拍摄张掖路、西关十字等旧城拆迁改造;目前,拍摄兰州主要风景点、兰州老字号、兰州名优小吃等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四、抓紧整合馆藏档案资源的工作
我们把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的工作作为近几年整理工作的重点,搬到新馆后我们开始逐步清理馆藏档案的"死角”。为了充分利用馆藏,对以前整理不规范而无法提供利用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便于提供利用。整理出馆藏照片1万多张,从以前没有处理的许多零散文件中清理出民国时期雍兴公司等单位档案500多卷。重新鉴定待销档案,从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特殊档案资料,如:民国时期的各种证件、地契、历史地图、家信、日记和"文革”时期大字报、家信、饭票、理发票、豆腐票等,既清理了馆藏"死角”又增加了馆藏种类。对馆藏破损严重的珍贵档案资料进行修裱,在馆藏中搜寻破损严重的档案资料,一旦发现立即修复,今年我们专程到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修裱西路军标语和家谱图两幅。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开动脑筋,调整思路,用全新的眼光、有效的办法不断积累馆藏,切实增强档案馆保存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积累和充分利用,真正做到档案工作者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为未来着想。
(作者单位:甘肃省档案馆/兰州/73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