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和县在省、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在档案法制建设、档案馆库建设、档案资源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2012年,西和县新建档案馆设计图纸入选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建筑设计图集》。2014年5月,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授予西和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三个到位”,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认识到位。档案工作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统一部署、强化落实。针对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推进创建活动。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乡村和部门,了解工作动态,解决实际困难,督促任务落实。二是舆论造势,宣传到位。借助多种媒体平台,特别是全县219个政务微博和89个党政机关微信群,大造舆论声势,积极营造氛围。通过"以会代培”形式,多次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三是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在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的同时,县上筹资1500万元,建成现代化新馆。县、乡、村三级累计投入560万元,购买档案用品、档案设备,改建档案室。县财政投资284万元,用于县档案馆装饰工程,举办西和县新农村建设成果展和特色农业档案展。
二、突出"四个推进”,强化档案工作措施。
一是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突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指导引领作用,严格执行《档案馆建设标准》,按照"五位一体”功能和"八防”技术要求,结合西和县历史文化,建成了富有特色的县级综合档案馆。同时,将西峪、十里、洛峪、姜席、长道、稍峪等乡镇树立为创建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试点,组织全县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参观培训,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档案工作。二是明确责任,合力推进。指导县直涉农部门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开展业务培训和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研。全县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的工作局面。三是加强管理,规范推进。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推进规范管理,使县直各涉农部门全部达到省一级规范化管理标准。县档案局建立档案信息网,开设政府公开信息网上查阅窗口,各乡镇、各部门安装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网和"三农”信息共享,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四是服务民生,深入推进。全县20个乡镇,384个行政村,严格按照"六有六全”建起规范的档案室,全县乡、村、户整理档案4.2万卷、20.46万件,900多农户建立家庭档案。 2014年共接待查阅利用档案3200多人次,提供查阅档案3253卷件,利用率达到98%,实现"三农”档案服务全覆盖。
三、突出"三个延伸”,拓展档案工作内涵。
我们以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为基础,延伸拓展馆务建设内涵,有力推进档案工作跨越发展。一是档案管理向信息化延伸。积极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西和县民生档案数据库,2014年录入档案目录2万条,扫描重点档案10万幅,开放档案目录0.6万条,上传现行文件目录0.1万条,初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查阅。二是档案利用向深度开发延伸。筹办《西和记忆—西和县历史档案陈列展》和《美丽家园—西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展》两个大型展览,吸引省市县各级领导、省内外学术团体、兄弟市县档案系统及各行各业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共接待3583人次。编辑了《沧桑岁月•辉煌历程——百年西和档案图片选编》、《记忆—第四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档案图片资料汇编》、《乱世枭雄马尚智》等8种档案编研精品。与县电视台联合创办"走进西和档案馆”电视专题节目,已播出四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县档案局局长石永红《管好档案也是大民生》文章被《甘肃日报》刊登。三是档案资源向历史和民生延伸。在确保馆藏档案安全保管和抢救修复的基础上,县政府支持征集了一批古动物化石标本、石器、青铜器、陶瓷器、古籍善本、名人字画等重要实物档案,将馆藏档案历史推至远古时期。积极动员有识之士,将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奚冈的《花卉四条屏》无偿捐赠档案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及时接收农村三权抵押、基层社保、危房改造等新领域民生档案,丰富了馆藏内容。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