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档案作为我院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各级部门从事各种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以史为鉴,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我院档案工作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宗旨,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代农业服务、替未来农业发展着想的态度,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分析特点,出色完成农业科技档案研究项目
认真分析发现,农业科技档案具有地域性、分散性和原始性等特征,在安全归集和有效利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2011年我们申报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研究》研究项目,获省档案局批准立项。通过精心组织、悉心研究,梳理档案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提炼简捷简便的工作程序,取得了几项研究成绩:一是构建起我院以管理人员、规范标准、保管措施等为内容的档案管理体系;二是制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范》、《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分类》、《农业科研项目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三项甘肃省地方档案管理标准,做到了科技强档;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中国档案》等期刊发表4篇论文,进行了阐述。
二、加大投入,档案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科技档案的归集和保存,近年来先后投入百万元,改善档案基础条件。在新建办公大楼一楼,设置了各类档案库房和科技成果展览室,面积总计超过了800m2。库房内安装了自动检测报警监控系统、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温湿度检测仪等设施,配置了档案密集柜14列68组,添置防磁柜和图纸柜各2组,满足了电子档案和工程建设档案保管需要。档案管护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依目前的条件,可满足未来20年本院存放各门类档案的需求。
三、深抓细做,夯实管理工作基础
我院建院历史较长,以科研为主的各类档案较多,每年新增数据繁多,强化档案管理基础非常重要,一是为库藏档案及今后扩充建档搭建集中统一管理的平台,实现科学建档、准确编制检索目录、规范标引,建立室藏档案分类方案,为能建尽建、应归尽归打好基础,2014年提高建档归档率17%;二是制定各种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管理、利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切实维护档案的真实、齐全、完整、准确;三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出相关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规范和保管保护细则,做到事前、事终各环节,经常性与研究所和科技人员经常交流,从立项报告到田间地头获得的珍贵数据,从发表论文到科技成果的获得全覆盖,让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入心入脑;四是靠实责任,常抓不懈。18个基层单位均落实了以办公室为主的档案收集和初级管理机构,设定专门人员,靠实责任,对不符合质量的档案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强化日常管护,每天查看库房和展览室安全,记录库内温湿度,向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一步步迈进。
四、充分挖掘,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院库存档案为"三农”服务,使一些沉睡的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产生效益,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丰富服务内涵,开展档案编研,切实利用资源。1976年至今,我们编纂了60多本内部资料及出版物,如《农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甘肃省农业科技志》、《甘肃省农科院院史》、《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年鉴》等,为了解院史、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提供了翔实史料;二是强化服务,切实发挥档案咨询、查证、研究参考价值,近年来为科学研究、工作查考、经济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2014年接待查档人数355人次,借阅档案879卷件,复印档案3866页,参观科技展览的省内外嘉宾超过1000人,此外,在职工晋级、退休人员调资和五七工、家属工落实待遇等方面提供凭证,维护了职工利益。三是举办展览,发挥档案教育宣传作用。新扩建的2个展览厅,内容涵盖粮食作物、食用菌、蔬菜、苗木花卉、昆虫、土壤等实物标本,机构沿革、事业发展中的历史人物档案,以及农产品贮藏加工、作物栽培、大田种植进技术及各类成果证书,成为我院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五、推进信息化,提升档案资源数字化水平
制定本院档案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出"省农科院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积极推进档案信息网络、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工作。注重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与有效利用之间的关系,初步完成高利用率的各类农业科研成果的数字化,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建档归档的"双轨制”,充分开发档案资源,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