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一般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以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有的内涵。民俗档案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文化,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不同的社会风俗。一件近现代的民俗档案,可能就是几千年前民俗的传承和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及其遗产正在快速流失,抢救征集民俗档案工作刻不容缓。档案主管部门及档案馆应强化抢救保护民俗档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使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工作合理持续地有效开展。
界定范围及保管期限,使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建议国家档案部门尽快组织专家对民俗档案的范围、种类进行界定,并借鉴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鉴定的方法,确定民俗档案的保管期限,以便在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中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习俗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档案。多年来,档案馆往往把注意力放到文书档案上,从而忽视了民俗文化及其遗存的征集保护。在这种观念下,许多民俗档案被遗弃、损坏,甚至已消失或成为绝品。因此,应尽快扭转人们认识上的偏差,重视传承民俗档案,充分认识民俗档案所凝聚的民俗文化及民俗史话的重要价值,使其得到充分保护。档案馆应加大对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力度,增加经费,适当倾斜,有计划、有目的地抢救征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俗档案。
此外,国家应鼓励民营企业、民间团体、个人建立民俗档案馆,以便利用各方面力量抢救性保存随着现代生活观念改变而在传统生产生活中被淘汰下来的民俗物品;积极宣传民俗档案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到民俗档案是反映民族生活习俗、民族灵魂的重要实物载体;鼓励个人向档案馆捐献民俗档案,并对捐献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档案部门对从事传统民间工艺的艺人应给予支持和帮助,对典型人物应加强联系,并将其工艺流程制成光盘,作为无形遗产保存。
培养民俗档案研究征集的专业队伍。要保护好民俗档案,就要从客观上迅速建立起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的专业队伍,培训一批民俗档案研究、征集保护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了解民俗档案研究、征集保护的内容和方法。档案部门要定期增设、举办民俗类档案学习班,使其成为培养民俗档案研究专家的摇篮,从而促使民俗档案研究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拓宽征集渠道,从民间收藏家手中征集专题性强的系列民俗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收藏活动日益发展,收藏队伍和收藏组织逐渐壮大,收藏品种日渐增多,民间收藏家手中存有大量有价值的民俗档案。目前,虽因经费所限,无法做到撒网式的全面征集,但在现有条件下根据收藏家的收藏,有目的地征集专题性强的系列民俗档案,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征集民俗档案,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宣传品牌,使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工作可持续地开展下去。民俗档案征集后,不应只登记目录入库加以保护,而应想方设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展览,尽快对外开放。借助民俗档案,通过特殊的宣传语言来展示民俗文化的某一侧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此扩大影响,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的认可,使民俗档案征集保护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利用民间收藏家的藏品资源联合办展,宣传展示民俗档案。目前,在档案馆征集费用普遍不足、无法广泛征集民俗档案的情况下,与民间收藏家展开互动,通过联合办展的形式,使民间民俗藏品资源得到利用,并以此为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民俗知识、展示民俗遗产,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收藏家多年奔波寻觅的藏品得以面世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让档案馆在增加展览项目、活跃地方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宣传展示民俗文化,更为结识更多的民间收藏家,为今后民俗档案的征集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