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色下的档案文化含义创新理解
攀枝花学院档案馆 杨杰
摘要:档案文化含义的理解是我们认识档案文化深层涵义的基础,也是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前提,由于档案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使用符合时特征的视角去把握和理解档案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才能进一步地激发我们“档案人”从事档案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时代特色 档案文化 含义 理解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以文化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以文化促进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目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值的重要抓手之一。档案事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在2012年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提出了把我国档案事业建设成与文化强国相匹配的档案强国战略目标。该目标是我国档案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凝聚、新要求、新愿望,同时也是我们档案事业文化建设的新号角,号召我们档案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档案事业进行创新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和创新实践,进一步地突出与彰显档案文化,进一步地提升档案事业的文化性,实现档案事业的文化目标与文化追求。从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档案事业的发展“梦”。
为了让“档案人”更加全面的了解档案文化,明晓档案文化,从而身体力行地实践档案文化建设,进一步地丰富档案文化,我们必须要对档案文化有一个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了解和理解,以此指导新时期的档案文化建设实践,为我们档案事业的美好发展谱写新篇章。
一、档案文化的含义
档案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相关的共识,但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利用各自不同观点对档案文化的阐释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档案实体文化层面的阐释:如
档案文化究竟是什么,笔者也不敢惘然下结论,但是本着国家对档案事业的要求,全国人民对档案文化事业的希望,同时又由于档案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任务的紧迫性,依据前辈各位老师的研究结果,结合自身对档案文化的理解与揣度,认为档案文化应该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档案事业为核心,以档案实践为基础,以档案为典型,以相关法律与法规为准则,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建设为目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来诠释。根据《中华人民共为档案法》及《实施办法》对档案及档案事业的界定和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核心要求,对档案文化界定为:档案文化就是指档案所蕴藏和体现的各类信息、存在以及“档案人”围绕档案及档案事业所从事的各类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和。包括档案实体信息及载体,同时也包括了档案人的行为活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行业规章等。
二、档案文化含义特点
(一)档案就是文化
档案是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实活动中的原始记录,它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档案信息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信息记录,同时也是历史实践文化再现,因此档案记录的信息就是一种文化信息,档案载体是档案事业主体(档案工作主体)为了优化保存信息而采取措施、手段的结果,它本身既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果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成果之一,因此档案就是实体文化与信息文化的结合体。
(二)“档案人”是档案文化的创造者、形成者、维护者与传播者
“档案人”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档案形成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也包括从事档案工作的个人(本文所指档案人都是广义)。首先档案文化信息记录的是机关、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信息,离开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人”,就无法从事相关的社会活动,更无法产生相关的原始记录,从该层意义上讲,“档案人”就是档案文化的形成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对产生的档案文化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档案人”必将因其产生相关的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方式与方法、管理设备、设施等),因此“档案人”又必将是档案文化的创造者、维护者与传播者。
(三)档案人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文化
从文化的最为原始的解释是“人化”,即人类所区别于动物的言、行、举、止、思想等的总和。简言之,只要是“人”所“行”、所“思”及外化的一切行为、方式、方法、手段、成果皆为文化。那么“档案人”的所有言、行、举、止、思想理所当然成为档案文化之范筹。“档案人”的行为活动是“档案人”的思想外化之一,是“档案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是档案成果文化的主要来源,通过“档案人”的行为活动展示“档案人”的一种精神,展示“档案人”的一种文化风貌。
(四)“档案人”的档案文化的相对性
国家、社会、组织机构是广义的“档案人”,他是档案事业的主体,同时也是一切档案行为的主体,但是并非“档案人”所有的思想、行为以及物化成果都是档案文化,只有“档案人”在档案事业领域内或者体现档案事业的思想,观念、理念、行为活动及相关成果才能划入档案文化范畴
三、档案文化的特点
档案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档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其它文化事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一)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相结合
档案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是人们对档案事业中的档案及档案工作或者成果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一种认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反映,不同的主体因其社会经历,知识和实践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认知结果的的个体差异,从该层面上讲,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档案意识、档案观、档案理念等,同时通过对档案文化存在的认识感知以后所形成的物化成果,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如档案实体的文化信息、档案载体、档案保管装具(包括馆库),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编研成果等。
(二)鲜明时代性。
根据郑州大学
(三)内涵丰富性
根据对档案文化的界定。档案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有抽象的精神世界内容(如:档案管理思想、档案管理与工作理念、档案观、档案意识等),也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内容(如:实体档案、档案载体、档案文化产品、管理规则等;既有动态的文化行为(如“档案人”进行的提供档案利用、举办档案展展览、档案宣传、档案演讲等),也有静态的文化成果(如档案建筑,档案编研、档案产品、档案纪录片等);既有历史的文化信息(如实体档案所储存与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有现实的文化内容(如档案宣传,档案成果等)
(四)载体多样性
档案文化的载体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实体档案信息的载体多样性和文化现象的物化成果载体多样性。实体档案信息文化的载体主要有文字、图形,表格、纸质、简册、木片、金石、胶片、光盘,磁带,录象带。文化现象的物化成果载体主要有规则、规章制度、电视纪录片、编研成果、档案报刊、杂志、音乐、舞蹈等。
(五)历史性与现史性相结合
档案文化是“档案人”在从事社会活动中(尤其是从事档案事业的社会活动)形成的文化记录,其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记录是对过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原始性信息记录,历史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同时 “档案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档案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现实管理文化,如开展档案教育,档案培训、档案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制定、档案科研、提高全民档案意识文化的档案宣传等,这些都充分好体现了档案文化的现实性。因此,档案文化就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统一体。
事物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从事相关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只有通过正确而全面的概念来抓住和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才能形成相关正确理论体系,以此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档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感知,一种社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只有通过对其全面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形成相关的认识和思想,才能身体力行地从事档案文化建设实践。同时又从实践中不断地使档案文化得到丰富,让整个社会感知档案文化,品味与享受档案文化,让档案文化充当和谐建设的使者,以此构建起我们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体系,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忠海,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6期4-7。
[2] 王英玮,档案文化论[J],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2期48-52。
[3] 徐海静,我国近二十年来档案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6期19-22.
[4] 张爱国,对档案文化的再认识[J],浙江档案,2011年第11期9-10.
[5] 陈愚,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特点[J],四川档案,2001第1期20-21。
[6] 任汉中,中国档案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