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之窗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档案管理 » 综合管理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档案工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8 19:01:21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757    评论:0
导读

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严永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今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相关话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档案部门对此作出了快速反映,从国家档案局到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积极行动,有的进行专题调研;有的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那么“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如何发挥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

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严永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今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相关话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档案部门对此作出了快速反映,从国家档案局到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积极行动,有的进行专题调研;有的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那么“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如何发挥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对镇级档案工作有什么特殊要求”、“新农村建设对村级档案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加以认真研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既新又老的话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几经提出的熟悉话题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实践。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学界精英就开始了以教育农民为核心的新乡村建设实验;第二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也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口号,当时的农民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来描绘新农村的图景;第三次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中央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谈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已成为公共财政倾斜的重点、社会各界关注的视点、干部群众期盼的热点。新农村建设也是今年“两会”的热门议题,全国人大代表们关注的九大热点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在首位;全国政协收到的4500多件提案中,有三分之一涉及新农村建设。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因此,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长期的事业、渐进的过程,决不是一蹴之事。所以要切忌盲目冒进、切忌强迫命令、切忌短期行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档案工作----一个已经取得相当成效却又需继续加强的工作
(一)农村档案工作开始于基层建档
回顾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史,镇级机关的档案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一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2年的恢复、整顿期间,镇级机关都建立健全了档案室工作,清理了积存下来的档案,建立了文书立卷归档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对乡镇机关本身的档案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档案工作(包括乡镇机关、行政村、涉农单位、村民等)则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基层建档。当时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建档工作抓得切实有效,尤其是对行政村的档案工作抓得比较紧,建立起了农村档案工作网络。
(二)农村档案工作的热潮形成于1997年末开始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农村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性,从无到有确实化了很大的精力,但要健康持续发展则难度更大,不少行政村和涉农单位的档案工作出现了反复。于是1997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和农业部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这是档案部门和农业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精神,齐抓共促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同心协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此次会议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大会精神,认真制订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目标计划,落实各项措施,把认真制订和努力实现“九五”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目标作为各级档案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上海市档案局还批准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研究”的科研课题,此时的农村档案工作在原有基层建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历史上虽然几次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各次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这次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与之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诸多领域,内容十分广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目标,具体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2项任务。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2、目前农村的实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在乡镇一级,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从2002年以来进行了两次大的区划调整,先将22个乡镇撤并为16个,继而又将16个撤并为7个。其中区政府所在地的南桥镇区域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万,列为上海市2010年国际大都市中心辅城总体规划中的南上海滨海新城。辖区内共有17个行政村,2个社区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37个居委会,现有内设机构25个。
其次是在乡镇合并的同时又产生了“社区”这一特殊的组织。在乡镇撤并过程中,被合并的乡镇均以原行政区域为管理范围设置了“社区办事处”。“社区”作为乡镇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有其特殊的属性,这给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社区这一组织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直接向镇档案机构移交好,还是象基层单位一样自己建立档案室更为合适?社区究竟会形成哪些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再次是行政村也在进行调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600个左右中心村。中心村是农村基本居住单元,也是郊区“三个集中”推进的关键问题,将对分散的自然村适度归并,合理配置公共设施。那么中心村的档案工作与原来行政村的档案工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建设档案馆的实践对村级档案工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已经变化了的情况需要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其服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产生的众多变化,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那么就不能使档案工作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是政府。档案工作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首先是要为政府服务;其次是要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农民提供帮助。这些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开展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和服务
我们对于档案工作内容的认识,历来囿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具体的业务范畴,尽管自1989年首次全国档案宣传工作会议提出了“立足档案,面向社会,振奋档案人员精神,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发展档案事业服务”的方针以来,档案宣传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其落脚点还是紧紧站在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之上。
其实,我们要想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心诚意、积极认真地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本地区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开发照片等各种类型的档案,积极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及已经取得的成就。
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亮点,充分发挥声像、照片档案直观的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宣传。
(二)研究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乡镇。乡镇是一级基层政权,《档案法》第六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乡镇档案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它是新农村档案工作体制中的最高层,同时具有监督、指导和保管利用两大职能。
2、社区。社区既包括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由农民转变为居民的城镇管理基层组织(如社区办、居民委员会),也包括被撤销镇以区域为管理范围的镇政府派出机构。社区不管采取哪种档案管理模式,其自身的档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明确社区档案工作部门,积极有效地开展社区档案工作。
3、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委会应设立档案室,对本村各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具备统一保管条件的行政村,其档案可以考虑暂时由乡(镇)代管。
4、涉农单位。要形成以区县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主管单位档案部门为中心,以乡镇涉农科技单位为纽带,以及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基础的三级网络。
5、农村新组织及农户档案。近年来农村出现了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规模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我们要加强对各类组织的建档指导,同时要提倡建立农村农户档案。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对于加强农村管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都具有长远意义。
在以上几个层面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层层落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管理体系。
(三)提高认识,强化监督
1、提高认识。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强化监督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档案工作创新研究,结合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监督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驾轻就熟的任务,只是此处的重心应当更多地向监督转移,即主要是监督乡镇档案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定期开展行政和执法检查。在指导方面主要是从事档案业务标准的推行和业务知识培训。搞农村档案工作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保证农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的重点----乡镇档案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在乡镇,乡镇档案工作在其间占有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的职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龙头”,只有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拉动整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但回顾建国以来五十多年乡镇档案工作的实践,尽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至今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于是我们对于乡镇档案工作必须在认识和体制上都有所突破。
(一)乡镇档案工作的趋势----发展成为一项专门事业
我国的乡镇档案工作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乡镇档案部门的职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基层建档起,就已经突破了管理本机关档案的范畴。《档案法》在第六条中也提出了“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的任务。
现在乡镇档案工作实际上已经显现出一项专门事业的萌芽。为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思想认识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种观念,即改变传统的乡镇档案“工作”观念,树立乡镇档案“事业”的意识。
转变这一观念的意义在于使乡镇领导对档案这一事物的认识跳出机关这一狭隘的圈子,在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全乡镇档案事业”的概念。这样,展现在乡镇领导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档案工作天地,这是一个相当广阔和重要的领域。要推进这样一项专门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档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机构尤其是人员和经费上的保证。做到确保四个到位:即思想到位、组织保障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二)乡镇档案工作的变革----建立乡镇档案馆
1、建立乡镇档案馆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农村机构改革,撤区并乡,乡镇数量较前大为减少,由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5万个减少为现在的3.6万个。乡镇的区域面积扩大;人口增加,每乡镇都在三五万、七八万人之间;乡镇机关所在地大多交通方便,办公条件较好,城市化建设水平较高,业已成为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在客观上为建馆创造了条件。
二是这些年乡镇村的建档工作,为建立档案馆打下了基础。在建档过程中,不但收集、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而且大大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在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三是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形成的档案越来越多,需要利用的档案也越来越多。农民科学种田,企业管理向科学型、知识型、程序化转变,深深感到没有档案和档案工作不行,希望有人帮助、指导他们建档。
2、建立乡镇档案馆的意义。首先,这是键全我国档案工作体制的需要。我国通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工作体制已经建立。实践证明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的档案工作,要得到巩固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档案保管的实体。现在在国家和省市这两个层面上,档案工作已经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唯独在乡镇这个层面上,目前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的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档案保管实体。
其次,这是贯彻我国档案工作原则的需要。根据《档案法》第五条的规定,我国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含义之一就是全国档案事业由党和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档案工作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分级管理。乡镇作为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对本行政区域档案工作进行分级管理的职责;它的档案机构也应实施对档案实体的集中统一管理。
再次,这是充分发挥档案作用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乡镇在档案利用方面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的反映一是乡镇档案室由于人员等原因而工作深度很不够,对档案利用工作做得比较肤浅,尤其是主动型的开发利用更是少得可怜。二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不重视,不管是统计年报也好,还是平时提到档案利用率也好,往往都只注重各级档案馆而忽视了乡镇机关档案室。要想使档案在乡镇各项事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保存有能够全面反映本乡镇历史面貌的档案。
3、乡镇档案馆的性质。乡镇档案馆是乡镇人民政府直属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乡镇档案的基地,是乡镇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由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指导,实行政、事合一的体制,两种职能,两种编制。
4、乡镇档案馆的职能和任务。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档案工作应当拥有两种职能,即全乡档案事业的行政管理和乡镇机关档案管理。以后乡镇档案可以不再向上级档案馆移交,由乡镇档案部门自行管理,以方便乡镇机关单位和农民的利用。
主要任务:一是负责接收管理本乡镇范围内党委,人大、政府、国土、民政、计生、财政等各个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除了党政文书档案外,还有农科、土地管理、户籍、工商、财税、婚姻、计划生育、复退军人、党团员、文化艺术、农田基建、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档案等,并有效地开展利用。
二是负责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档案事务,行使对乡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必须强化乡镇档案馆的监督管理职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点多面广,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收集不够齐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乡镇建立档案馆后,要充分履行其行政监管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要督促其收集,指导其整理,规范其管理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dawindow.com/tech/201808/50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kf@dawindow.com。
 

Copyright © 2018 档案之窗(dawindow.com)     深圳司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74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