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档案鉴定实践活动及其知识体系的拓展、构成,以及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难题与解决难题的思考,作了阐述。
档案鉴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档案界是人所共知的,为适应档案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需要,建立档案鉴定学已是势在必行。为此,需要对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诸多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档案鉴定实践活动及其知识体系的拓展
我国各种版本的档案管理学教材都有鉴定方面的内容,主要论述档案的价值鉴定。我国各档案管理机构制订了各种档案的保管期限表作为档案的鉴定标准,它们也主要是针对档案价值鉴定的,以档案保管时间作为鉴定衡量的标识。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变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鉴定实践活动的范围正在扩展:
??1999年6月发布施行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指出:“各级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订。”我国对文物定级是经过严格鉴定的,对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级也需经过鉴定,这是与划定档案保管期限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鉴定,我国有些档案馆已对此进行了多年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全面开展对馆藏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鉴定将是工作量很大的工作。
??20多年来,我国各级档案馆围绕档案的开放利用做了大量关于馆藏档案的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方面的鉴定工作,档案开放划控鉴定已逐渐成为各档案馆的常规业务。近几年来,在国家改革开放形势推动下,各省、市的文件资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级机关的部分现行文件和半现行文件已由内部利用转而对社会开放利用,今后档案馆、室的信息上网流通也是必然趋势。但是,文件与档案毕竟不是可以完全敞开使用的信息资源,文件与档案的保密及相关的公布权、知识产权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在现行信息社会,关于文件与档案的使用鉴定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档案是信息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体,档案内容与载体的质量鉴定不容忽视。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档案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甄别往往是与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步进行的;关于档案字迹褪变等检查是结合档案保护工作做鉴定的,声像档案的磁带、磁盘及存贮电子文件的光盘等则是在制作和归档过程中进行信息内容与载体质量的双重鉴定的。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档案鉴定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档案价值鉴定的范围,因此相应的知识体系也应当拓展,广义档案鉴定学的知识内容应包括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的保管期限与保管级别)、质量鉴定(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载体质量)、使用鉴定(档案的密级和使用范围),并要对文件生命期的全程鉴定以及各类档案的鉴定作全面的研究和论述。
二、档案鉴定学知识体系的构成
档案鉴定学的知识体系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一是档案鉴定及其理论的历史发展;二是档案鉴定的基础理论、工作对象及工作原理;三是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作用和性质;四是档案鉴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五是档案鉴定的组织工作以及档案馆、室的鉴定工作;六是各类档案的鉴定。
上述内容有3点说明:第一,档案鉴定学作为研究古今档案鉴定的专门学科应当有历史研究部分,通过对中国历史档案存毁原因的辨析以及档案鉴定发展历史的研究,吸取经验与教训,思考其中的规律,为当今的档案鉴定工作提供借鉴,第二,档案学应用理论很少提及工作原理,但它正是专业研究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标志。档案鉴定工作原理是对这种工作的成因、构成要素、性质、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档案鉴定职能的理论说明。面对档案鉴定这种复杂的专业工作,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入门道,因此,阐明档案鉴定工作原理对其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对档案鉴定学科的理论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可以使这门学科在建立时就有较高的理论起点。第三,档案鉴定的原则、标准、方法和档案馆、室的鉴定工作以及各类档案的鉴定是贴近工作实践的知识内容,应当依据颁布的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标准,在调研的基础上汇集有关经验、方法,进行理论加工后作条理化的论述,为档案鉴定工作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诸多难题及解决难题的思路
(一)档案鉴定学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档案鉴定的知识内容嵌在档案管理学之中并成定格态势。然而鉴定工作在文件转入档案管理阶段之前的制作、使用阶段就已经进行了,文件的取舍和密级等最初是由其形成部门鉴别和处置的,电子文件则是在其生成时就要确定是否需要保存归档和控制使用范围。从总体上看,文件的初始鉴定、归档鉴定及进馆鉴定、开放鉴定、保管到期鉴定等在文件生命期的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进行的,可以说,鉴定工作贯穿在文件生命期的始终,它实质上是对社会活动中源源不断生成的庞杂文件系统进行存精去朽控制管理的一种手段。因此,档案鉴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需要突破其原先母体档案管理学的框架,不仅要大大扩充知识内容还要选择更大范围的理论平台作基座。运用文件生命、运动与控制理论以及档案价值理论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才能对档案鉴定工作原理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并由此撑起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档案的界定
档案是什么?如何进行档案的界定?这是档案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档案鉴定学必须回答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在各国的档案法规、标准和论著中,表述档案概念的定义有几十种,因此档案界定问题也是看似简单却是仁智各见的复杂问题。运用求同法进行分析归纳,可以从各种档案被留存的共同原因中探寻区分档案与非档案的规律,还可以从人们关于档案概念的不同表述中寻求共识。档案作为文件总体的特定部分,其共同特征是具有保存价值,从这个基点出发,运用逻辑证明和推理可以导引出档案界定的规则,用以指导档案鉴定实践。
(三)悖论问题
“鉴定”是人们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某事物进行鉴别、判断并作确定结论的一种专门工作,各种专业鉴定如产品质量鉴定、科研成果鉴定、事故鉴定等通常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事实确定的情况下作鉴定结论,但是档案鉴定是要对文件的潜在价值和未来效用做结论并作出保存或者舍弃、销毁的处置,而销毁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要对难以确定的事物作确定的结论使档案鉴定工作颇具悖论色彩,这也是档案鉴定令人困惑,使人畏难的内在原因。运用逻辑学和预测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悖论问题解惑答疑。重要的是要使深奥的理论简明化,通过分析推理使广大的档案工作者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和解决悖论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四)模糊性问题
文件与档案的有用性、重要性是档案价值鉴定中经常会遇到的模糊问题,这也是人们对档案鉴定感到难以把握,有时会产生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此类问题靠档案学理论本身似乎以说清,借助新兴的模糊学理论可以对寻找的模糊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有所启发。简言之,各种事物有清晰与模糊之分,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也有精确与模糊之别。在档案工作领域中,“使用价值”是从利用角度表述档案有用性的模糊价值,它有确定的一面(有用),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有用的程度和时间界限不清),鉴定首先要判断文件是否有使用价值,但是文件要转为档案进行管理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结论,才能分别管理和使用,于是就用“保存价值”来评定,这是从管理角度进行衡量的清晰价值,可以用保管时间作明确的标识。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之间的转换中介就是档案鉴定标准要解决鉴定中把握不准的困难,关键是要有科学的可操作鉴定标准。美国政府机构的文件处置标准有1000多项条款,便于鉴定时对号入座。而中国的通用性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只有数十项条款,全国各行各业在建国后50多年间形成的文书档案在归档鉴定和保管到期档案鉴定时都用此标准,条款中所列为“重要、?般”实难掌握。当然,全国性的文书档案鉴定标准要包罗万象地细分有一定困难,所以各工作单位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当根据档案生成的实际情况制订细分的鉴定标准。此外,鉴定中采取“留有余地”、“待销毁文件暂缓处置”以及多次鉴定复查等措施也可分解在鉴定中把握不准的困难。
(五)关于国家档案的全面管理及其与鉴定工作的关系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文件标准,其中应当作为国家档案长久保存的文件材料数量巨大,载体多样。但是,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基地的档案馆库容和技术设施等条件有限,各级综合档案馆实际上主要保存了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怎样做到既能全面完整地保存国家档案又能使档案馆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转变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和管理形式,引入“监管”理念,对国家档案的保管采取“内存”(档案馆保存)与“外存”并举。一部分国家档案可在馆外保存(档案的形成使用单位保存),由档案馆(局)进行监管,所有权属于国家。为此,需要在依法治档的同时强化档案鉴定工作,明确“国家档案”的范围和划分标准,对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中属于“国家档案”的那一部分材料进行鉴定划分,并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之匹配。换句话说,对于“国家档案”的鉴定可以有进馆鉴定和馆外鉴定两种形式。实施国家档案的全面监控管理是档案界的重要任务,鉴定在其中起关键使用。
档案鉴定学是档案专业领域的重要学科,在20世纪没有建立这门学科是档案界的缺憾,然而在新世纪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构建这门学科时,将会使它更能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郭红解、李军摘自《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