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信息收集方法
信息的收集是企业信息处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做好企业信息工作的基础。信息收集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信息处理的质量。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必须了解信息的种类,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及范围,掌握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收集的目标
企业行政办公人员要收集的信息,原则上是领导所指定的,并应对它进行充分的研究、理解,这是收集信息的首要工作,然后以自己的眼光,培养收集信息情报的能力,用这样的努力,无论对领导或对自己,都会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当前的信息丰富而繁杂,行政办公人员收集信息时要先确立明确的目标,下定强大的决心,时刻努力觉察它的迹象。这样,从一般人注意不到的地方着手,就能收集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下面所列的事项,是收集信息时应注意的重点。
1. 目标明确化并阶段化,建立每十年、五年、一年、半年、一个月、一周的目标,并努力达到每一阶段的目标。
2. 要深入考虑自己拥有的时间,无论在上班的交通车上还是在洗手间,都要盯住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考虑如何弥补不足的时间。
3. 要重视目标,将其书写在日历上等自己认为醒目的地方,经常提醒自己,处处注意自己的目标,注入潜在意识。
只要目标明确,那么越努力奋斗,就越能提高信息的着眼力。在收集信息时,一定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再加上努力,自然就能收集到信息。
二、决定收集的范围
许多企业行政办公人员总认为别人的工作很平常,而且并不困难。如果以这种心情来面对自己的工作,那么对自己的工作领域、范围就会感到靠不住。如果持这种想法,不论到什么时候都得不到工作的充实感,为了避免这种遗憾发生,必须考虑以下的事:
1. 首先要决定自己的领域,如现在的工作、周围的事情等。
2. 要留心自己领域的情报,即在报纸上或书上去寻找自己领域的情报。
3. 以坚定的信心,割舍别人的领域,即要注意远离别人的领域,全心投入自己的领域。
4. 以旺盛的好奇心,收集大量信息。能贮存同行业的资料、报纸、便条等都是好办法。
三、行政信息收集方法
从信息资料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看,在全局性和局部性的信息资料之间,以全局性信息资料为重点;从信息资料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程度看,越直接、越密切,则越应该成为收集的重点;从信息资料反映的企业经营管理动态的程度看,在掌握稳定信息的同时,应以收集流动信息为重点;从信息资料的时效价值角度看,应以决策急需的信息为收集的重点。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主要有:
1. 索取
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可以向有业务来往的企业、部门或有关人员索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如公共服务行业的部门、有业务来往的代理机构等,他们往往会免费提供一些资料。参加一些会议也可获得免费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传送到本企业办公室的各种文件、信函、其他资料等来检索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2. 交流
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在信息市场上或在某些社交场合,通过自由洽谈、聊天等,搜集各种信息,或者通过信息网络、信息交流会议或建立起信息刊物交流制度,使不同的企业、部门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流。这是一种互惠互利而简便易行的收集资料的方式。
3. 抄录、摘记
对于书籍、杂志、篇幅较长的文件、简报等,可以选取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抄录或摘记成资料卡片,然后分类存,放以便利用。
4. 剪贴
对于报刊文章,如可以剪裁,则应在剪下之后分专题或分类贴在信息资料册上并注明出处,这样使用起来也颇为方便。
5. 复印
对于不能剪裁、文字量又比较大的信息资料,则可用复印的方法加以收集和积累。但复印件不能永久保存,时间长了或摩擦后容易褪色而变得字迹模糊,这是它的不利于保存的弱点。
6. 记录
对于通过会议或个别交换等方式获得的口头信息,如有利用价值,秘书应及时加以记录,使之成为书面文字形式,这样才能长期保存和利用。在记录的过程中应力求准确,符合原意,还可以找信息提供者核对或与正式文件核对,以确保其可靠性。
7. 录音、录像、摄影
由此可以收集、积累录音带、录像带和照片等类的信息资料。
8. 调查
即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得关于调查对象的口头或文字的资料。调查的具体类型很多,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并可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
9. 实地观察
直接深入到现场、工地,凭自己的视觉和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掌握第一手情况,为领导提供最直接可靠的情况。
无论何时、何地,自己的身边都有收集信息的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行政办公人员掌握一些复合式收集信息的方法,以便能高效地为领导服务、为企业做出最大贡献。
( 1) 早晨的洗脸、进餐等时间可以用来听广播、读书看报、看电视,发现重要的事件,听到重要的消息,用便条记下来。
( 2) 上班时在路上阅读报纸、书、杂志。
( 3) 在办公室可核对同行业的文件,设法得到成绩好的同事的电话,以寒暄的方式获悉企业内的讯息联络法( 指在走出企业的工作中) ;举行会议时察言观色,事先核对各人的评价,以便汇集会议的情报;午餐时进行闲谈,拓广情报。
四、国外经济信息的收集方法
国际市场的瞬息万变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也带来了搜集信息的艰难性。对于这一点,每一位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应有足够的认识。因此,要及时、准确地提供足量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必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搜集,一般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订阅国内外的主要电讯和有关的报刊资料
联合国各经济组织收集和发布的各种经济资料,国外权威性的或有影响的报纸、杂志、图书所披露的资料,国外出版的公司手册,世界各大通讯社、电视、广播发布的经济、贸易新闻综述、每日金融贸易电讯以及国外经济家、企业家、金融界决策人士和国际组织机构的权威人士的演讲、活动、发表的文章等,是涉外信息的重要资料来源。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国外通讯社的电讯和重要报刊需每天阅读,有些重要报刊应争取航寄。凡有条件的,可收听国际经贸消息广播,同驻外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以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向,尽快获得各种信息。此外,外贸高等院校以及高等院校有关的外贸专业和外贸科研机构搜集、发表的各种情报资料及科研论文,也是一个资料来源。总之,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书籍,购买有关的工具书,包括年鉴、年报、统计、海关册、词典、字典等,借助于这些资料从事各种专题研究,可以大大压缩掌握信息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采取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要善于在广泛的资料中去伪存真、由粗及精,逐步培养敏锐的判断力;要重视动态的资料,尤其是反馈信息,摸索出每一市场的特殊规律;要注意与其他掌握市场信息的方法有机配合,取长补短。
2. 委托现有信息业或代理机构
当代信息业务的迅速发展,已使大多数市场调研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它能为企业提供专门知识,具有现成的经验和专门设备,专业化分工的成本比企业自行搜集、处理信息的成本要低。同时,独立的代理机构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企业如果需要掌握某种商品在某个市场的有关信息,就可委托这样的专门代理机构去调研、去搜集,采取这种方法掌握信息,对于涉及出口业务不久或准备搞出口业务的外向型企业来说,比较容易上手,既方便又经济。但这样做应注意:要极其谨慎地选择一个最适合于所要求的具体工作的代理机构;委托合同要明确调查的范围和研究方法、适当的支付条件、可靠的工作人员、最后的期限、最终报告的性质等条款;与代理机构在合同期内保持定期联系以掌握进度,保证所需市场信息的质量。
3. 在国外建立推销网络的同时,组建信息网络
在国外市场推销产品,除本身的派出机构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当地客户,建立庞大的推销网。企业可以选择有经营能力的代理和经销客户,为本企业定期提供国外市场信息以及对本企业产品的反映。这一内容可列入协议,作为代理和经销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可同国外的信息机构和商会建立密切的关系,定期交换资料,必要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也是信息网的一部分。
4. 通过各种业务活动。有目的地搜集第一手“活资料”
( 1) 业务函电。与客户来往的业务函电,其中可反映出不少情况,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应主动收集、积累资料,以便于研究、分析、比较。
( 2) 展销会。在国外举办展销会,直接与厂家和消费者见面,这不仅是为了展览产品和进行推销,而且应该通过展销活动,建立客户关系,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从而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
( 3) 出口商品交易会、小型交易会和洽谈会。这类交易会云集了国内外的众多客户,国内外贸公司和厂家也参加会议,因此,它是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较好场所。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同客户洽谈,进一步了解情况,听取反映和意见;也可以组织专题座谈会,邀请有关客户介绍情况和进行座谈;对业务谈判和成交进行认真分析,也可反映出许多问题。
( 4) 出口推销小组、进口订货小组。这类小组主要是完成出口( 或进口) 任务。他们在完成出口( 进口) 任务的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商品的国际市场情况,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可主动找他们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通过上述渠道直接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比较生动、具体和现实的。此外,国外来华参观访问的学者、友好人士,与中国比较友好的贸易促进团体,也可以提供一部分有关的资料。这些第一手的“活”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并同历史资料结合,就可得到较全面的概念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对外业务的开展。
5. 充分利用驻外机构,广泛了解国际市场信息
( 1) 通过外经部的业务机构、市场研究机构以及各外贸公司,系统地搜集与本行业有关的各种材料,如国际市场的最新变化,国外厂商的资本数目、经营能力、信用程度、经营范围、执行合同等情况。
( 2) 通过中国银行及其各国的分支机构,系统地搜集市场情报和经济情报,尤其是金融、外汇方面的情报以及有关厂商的经营情况等。
( 3) 通过中国驻各国大使馆、领事馆的商务处,系统地搜集各国的有关材料,如经济发展情况、市场上对某种产品的供求变化情况、市场的竞争状况、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等。
总之,上述这些机构都配有熟悉业务的专家,同当地企业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在企业本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这些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