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系统学习过档案方面的知识,这次终于补上了档案基础知识理论这门课。”“以前只是埋头苦干,通过系统学习开阔了视野,老师给我推开了一扇窗。”“我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档案局已经工作20多年了,没想到有一天能走进大学校园学习,这是我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我在工作中有很多疑惑,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的困惑得到了比较准确明朗的解析。”“这个学习平台太好了,不仅课程丰富,而且全方位的开放,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和兴趣方向选择课程。”“我是省档案局推出档案人才‘151工程’的受益者,这种精准培训不论是对我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度还是视野的宽度都有极大的提升。”这是近日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来自苏州、盐城、连云港、镇江、泰州和省建设厅的6名学员向记者吐露的心声,他们是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首批参加一个学期脱产跟班学习的培养对象。
近年来,在省档案局局长谢波带领下,省档案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档案人才工作,自2016年以来,先后将《关于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启动全省档案人才“151工程”,首次印发出台《江苏省“十三五”档案人才发展规划》,这一系列“人才新政”,不仅盘活了全省档案高端人才资源,而且激活了全省档案人才“一池春水”。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据2016年度档案统计年报显示,江苏省6335名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中,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班)学历占10.3%,本科学历占62.8%(其中档案专业本科占9.9%),档案专业研究生学历仅占2.0%。这些数据反映出全省档案人员学历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发展。
在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赵深看来,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突破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推进江苏“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江苏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尽合理、钻研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高层次人才偏少,特别是缺少具有全国影响的领军型人才,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许多单位推进人才工作的措施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促进人才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必须为档案人才营造成长环境、搭建平台、精准施策。”赵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冷静深刻地分析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51工程”激起档案人才活力的阵阵涟漪。2016年12月,省档案局在南京召开“151工程”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论坛,吹响了江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冲锋号。所谓“151工程”,就是在江苏档案行政、业务和专业技术领域选拔思想政治过硬、工作业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10名首席专家、50名高级专家以及100名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对象,组成3个不同层次的档案人才梯队进行集中培养,为下一步档案智库建设积蓄力量的档案人才项目。计划到2020年,通过优胜劣汰,第一层次成长为在国内档案管理、学术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全省档案首席专家,第二层次成长为在省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全省档案高级专家,第三层次成长为所在地区的优秀业务骨干。同时,第一层次作为推荐进入全国档案专家信息库的骨干力量,第二、第三层次分别作为上一层次后续人才选拔的储备力量。
“151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全省档案人才工作的开展,培养对象们的学术活动变得活跃起来。今年春节刚过,苏州率先召开全市“151工程”人才会议,组织交流并开展课题申报。作为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的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卜鉴民表示,为积极参与“151工程”,市档案局专门成立了档案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共推荐12人入选“151工程”,此次召集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动,目的是提高“151工程”入围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求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鼓励年轻同志深入钻研业务,勇于攀登,在不到5年的培养期内早出成果。今年4月,苏州还承办了“151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地方档案工作创新”“档案学理论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下一步,还将启动与省“151工程”配套的“苏州青年档案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争取将档案人才融入全市“姑苏人才”计划,争取更多的人才政策,从而加速档案人才培养。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档案人才工作。2017年4月,省档案局和省人才办联合印发《江苏省“十三五”档案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省人才规划的专项规划纳入全省人才规划体系,对“十三五”时期档案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
制定《规划》就像是就医问诊,只有“对症下药”,对未来发展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了解自身的短板和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结合江苏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规划》明确了建设高水准的档案行政管理队伍、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档案专家后备队伍和建强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人才队伍的3项主要任务,确定了档案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档案人才“151工程”、档案人员远程教育工程、档案人员技能实训工程、中高级人才继续教育工程、专项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出国培训工作7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档案人才工作的着力点。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句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中的诗句,被常州市档案局副局长张步东用在了档案人才工作上。他向记者表示,创新是档案工作的生命,档案人才工作与档案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档案人才工作也要随着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近年来,常州市档案局在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方面,依托阵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借脑育人”实施技能培养工程,选拔推荐实施人才创新工程,不断突破并取得可喜成效。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常州市档案局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入选“151工程”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常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活力档案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连续两年将人才培训经费列入部门年度财务预算,2017年起在预算中首次设立科研资金用于课题研究、人才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下一步,将建立充满活力的档案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采取嘉奖、评优、培训等多种方式,留住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档案工作者,不断开拓档案人才工作新局面。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江苏省为选拔、培养档案人才搭建了平台,在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中,因地制宜,因需引才,结合本地实际精准施策,为加强档案人才重点工程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为多措并举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省档案局按照“每个季度有活动、每半年有中等活动、每年度有大活动”的要求,通过组织论坛性、研讨性、成果展示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重点加大对“151工程”人才培养力度。在学术论坛开展交流活动方面,今年年底将召开“151工程”第二届学术论坛,除专家报告外,将打破界限,从各层次培养对象中择优选拔做学术报告,推动交流互动。在划分小组对口交流方面,根据《全国档案专家选拔与培养实施方案》确定的档案执法、信息技术、监管指导、收集整理及面向社会征集和价值鉴定等6个领域,结合培养对象各自的工作内容与研究方向,组成相对固定的9个课题组,形成今后4年培养期内相对固定的专业研究团队。在组织国家和省课题申报与研讨方面,组织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申报国家档案局课题立项,组织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申报省档案局科技成果立项,邀请专家指导。今年江苏通过国家档案局立项的8个课题中,有7个课题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为“151工程”培养对象。在脱产培训方面,与苏州大学签订协议,每学期选派4名至6名第二层次非档案专业学历培养对象跟班脱产培训,计划4年轮训一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主任吴品才对此充满信心,认为今年从“151工程”中选送的6位学员,来院开展短期全脱产研究性学习,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了实践的新风,实现了教学相长。在科研经费资助方面,为第一层次聘请知名专家做导师,实行专家带培制,对获奖成果进行奖励并资助出版“151工程”丛书。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据了解,为保障档案人才工作起步、推进和可持续,江苏将按照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专家选拔与培养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快档案人才建设步伐,在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3个方面层层落实。目前,省档案局以及南京、苏州、常州、扬州等市已经落实了人才专项经费,其他各市也在积极争取。对于计划建立的“151工程”人才库,实施人才培训、考核、登记和中期评估制度,对所管理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成就业绩进行考核,管理上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自然淘汰。近期,省档案局正在制定《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管理办法》,在增补机制中要求,中期评估期间可以适当增补和层次晋升,鼓励跨越式成长;在自动退出机制中要求,尊重个人意愿,允许主动退出;在淘汰机制中要求,凡不参加活动者,如果是个人原因两次不参加活动,或是组织原因3次不参加活动,立即发文通报自然淘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这句诗,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人才工作仍有启迪。档案人才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应固定在一个模框里,江苏省的经验做法将为行业内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6月19日 总第308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