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鼓楼东大街的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是明清顺天府衙门的旧址,原有三重大门:第一重门在东公街南口,往北是第二重门,教育学院东城分院是第三重门。这里是顺天府大堂所在地,大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可以想见当年之庄严宏伟。据史书记载,这里是元代大都路总治旧署,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至今的顺天府大堂
北京最早称顺天府是在明代。明初,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燕王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朱棣不肯离开他的“龙兴之地”北平,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宣布“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同年二月,“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南京的应天府相对应。也就是说,南京在名义上仍是首都,也设置一套六部等中央机关,北京只是临时驻跸的“行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改北京为京师。次年,索性取消北京的“行在”名义。明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英宗朱祁镇正式宣布定都北京,这就是北京地区称顺天府的由来。
明万历年间顺天府区域图
自清入关以来,顺天府仍依明代旧制。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开始固定下来,领五州十九县,即: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蓟州、平谷。后因面积过大,为便于治理,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将这些州县划为东南西北四个厅,置四路同知分管。其中大兴、宛平两个京县和涿州、良乡、房山属西路厅,治所在宛平县卢沟桥镇。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据记载,清朝雍正皇帝曾经亲笔为顺天府衙门题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首都北京是“首善之区”的来历。
清代,顺天府也称“京府”。一般的府级主官是六品,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专署(地)级,而顺天府主官则是三品,比一般的府级主官高三级。从雍正初年(1723年)开始,府尹多由朝廷重臣兼任。一般府级行政长官称“知府”,用铜印,而顺天府的行政长官则称“府尹”,用银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副部级待遇,足见顺天府地位的重要。
曾经担任过顺天府尹的施世纶(1659—1722)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下令将顺天府边远的四县(宁河、保定、大城、文安)划归直隶省管辖,通州、蓟州、霸州、昌平州改为县。1914年10月,改顺天府为京兆特别区,改府尹为京兆尹,改府尹公署为京兆尹公署。京兆尹由内务总长提名经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简任。其辖县为大兴、宛平、通县、良乡、固安、永清、安次(原东安)、香河、三河、霸县、涿县、蓟县、昌平、武清、宝坻、顺义、密云、怀柔、房山、平谷。1928年6月,成立北平特别市,隶属国民政府,原京兆特别区各县归河北省管辖。
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何其巩
稿件来源:《北京档案史料》
作者:王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