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药铺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营业的。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历经八代皇帝,达188年之久。北京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历代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逐步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三百多年来,深得海内外顾客信任,使得同仁堂长盛不衰。
据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祖籍浙江宁波,乐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清初,第四代传人乐显扬(号尊育)在太医院任高级医官——吏目,创立了同仁堂药室,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搜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再结合自己家中的祖传秘方,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作的丸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逝世,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老药铺。他刻意研究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并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乐凤鸣将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分门汇集成书,名为《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
为方便医家和客商选购药品,乐凤鸣还撰写了一本集362种配方的《同仁堂药目》,迅速传遍了全国。为了树立起良好的信誉,提醒人们不要上当,光绪版重刊的《同仁堂药目》中增加了两篇告示,详尽介绍了同仁堂在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十一日和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初三的两次打假。
告示一
同仁堂自康熙年间开张到今天,制药所选用材料精细纯正,配料详细慎重,正因为如此才名扬四海,顾客云集。但是有一些无耻之徒私自偷刻本堂门票,制作假药并到客店、会馆等处兜售,谎称这些药是从本堂偷盗出来的(自认是贼),药品以廉价出售骗人。历年来,全国各地受欺骗蒙蔽的人不知多少,很多病人因此耽误了病情,死亡的人不知有多少。这样损人利己的事已大伤本堂名声,本堂一贯是以修合济世为宗旨,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本堂于咸丰二年三月初六日呈上状纸,状告这些无耻之徒,院宪大人将这些卖假药之人戴上枷锁示众,立案并贴出告示严禁假药出售。可是这些无耻之徒暗地活动,使不知情的人受其愚弄。因此,本堂再出此告示。购买者务必请亲自到本堂当面交易或者委托亲友代买,不要上这伙骗子的当,贻误病人。本堂特此通告。
告示二
同仁堂自康熙壬午年间开设后,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分铺。最近有人开设同仁堂药铺字号与本堂的音韵相同,出售假药,以假乱真,伤天害理,误人性命,此事关系甚大。本堂禀请御药房、督察院传达五城都察院衙门,统一出告示,严禁冒名药铺兜售假药,私自刻本堂门票卖假药的人要捉拿,店铺也要查封。在此将督察院转五城都察院衙门的告示示众,要使得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请各店、会馆、商户等如买药必须亲自到正阳门外大栅栏同仁堂购买,这样才不致于贻误患者病情。
民国十二年(1923年),再版的《同仁堂药目》保留了这两个告示。可见,事隔七十余年,同仁堂经营者打假一直没有间断。
清朝末年,天灾人祸,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京同仁堂开始由四大房共管,规定各房子孙可以打着乐家老铺的旗号,另取同仁堂以外的铺号经营中药业。于是,大房开设了五个乐仁堂,四个宏仁堂。二房开设了三个永仁堂,一个怀仁堂,三个沛仁堂。三房开设了两个继仁堂,三个宏济堂,一个乐舜记。四房只设一个堂号为达仁堂,作为兄弟四人的共同财产,在全国有18个分号。
上个世纪20到 30年代,乐家老铺在全国各地开办药号约有三十多个,北京同仁堂的经营管理反倒相形见绌了。四房的乐达仁之弟乐达义,出任同仁堂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真正由四大房共同管理的严密制度。1947年乐达义去世后,其子天津达仁堂副经理乐松生接替管理北京同仁堂,极力支撑着残局。
全国解放给古老的同仁堂带来了新生,1950年,同仁堂成药配方达到531种。1954年,同仁堂正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乐松生被委任为同仁堂经理,成为乐家老铺最后一代主管人,同时他也是同仁堂转变为国营企业后的首任经理。